【前沿】浙大团队研制出“通用熊猫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25

来源:南京科普


“通用熊猫血”

“熊猫血”这个词,常常会在这样的新闻中出现:某某病人因为手术需要输血,结果一查是罕见的“熊猫血”,血源库存短缺,只能紧急向社会求助。

因为“熊猫血”的人群数量很少,在临床输血中常常供不应求,在紧急状况下能否及时得到“救命血”成为关系到“熊猫血”受血者生命存亡的关键因素。

最近,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通用熊猫血”,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在红细胞表面构建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实现了“通用熊猫血”的人工构建和安全输血。这项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稀有的血源一直困扰着“熊猫血”人群

 


熊猫血到底有多稀有?

人的血型通常是由红细胞表面某些可遗传的糖蛋白及糖链构成的抗原决定。截至目前,像这样的血型系统已经被发现有超过30种。Rh血型系统是已分类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如果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被称为RhD阳性,反之则称为阴性。

已有的科学研究发现,RhD阳性的人群占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RhD阴性是非常少见的,比如在亚洲,超过99.5%的人为RhD阳性,只有不到千分之五的人是RhD阴性,因此被称为“熊猫血”。

D抗原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从结构上来看,D抗原像钉子一样插在红细胞中间,有一小部分像触角一样暴露在外,不但容易在RhD阴性的人体内诱发人体免疫反应,而且它是Rh血型系统中产生抗体最多、反应最为强烈的抗原。对于RhD阴性的人来讲,第一次接受RhD阳性的血液后人体会产生针对RhD抗原的抗体,到第二次输血时,抗体就会破坏RhD阳性的红细胞,产生可怕的后果。

 

RhD阴性血即“通用熊猫血”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给抗原加一层“防护网”

稀有的血源一直困扰着“熊猫血”人群。有没有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输血难题的办法呢?

浙江大学的这个科研团队通过一层三维凝胶网络,将RhD阳性的红细胞“伪装”成了RhD阴性。该团队在细胞膜上引入特殊设计的锚定分子,用类磷脂分子复制出一根根“柱子”锚定在红细胞膜表面,将复制了细胞膜最外层唾液酸分子材料的三维凝胶网络均匀地构建在细胞表面,引入固定酶分子并借助酶催化反应形成稳定的结构。有了这样一层“伪装”,抗体就识别不出抗原了。

“在临床上,病人有望不需要RhD血型匹配就可以应急输血。”王本说。这项研究展示了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目前,“通用熊猫血”已经在小鼠体内实现了安全的单次及多次输血,具有正常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也在兔子体内验证了RhD抗原的完全掩蔽,且不具备免疫原性。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网、新华网、浙江大学官网

来源:njkpzx 南京科普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E0Nzk4Mw==&mid=2652843628&idx=1&sn=367f36a559bf855003e6d4b4f9e34c8b&chksm=8d6a1b0cba1d921aeb7b9ce7878d6e4e6f352eb40b495aadb75d9cde1d3073d364db9e1670d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红细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