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为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防治出谋划策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9-15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

为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防治出谋划策

    

                   ----2017年水稻恶苗病现场考察和病害防控研讨会报道

 

近年来,我国北方水稻产区恶苗病发生逐年加重,2015-2017年期间黑龙江省寒地水稻恶苗病田间发生危害尤为严重。根据连续几年田间病害防治情况以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相关地区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等生产中常规使用的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应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邀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于2017817-19日现场考察了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试验基地和黑龙江省尚志市示范基地,听取了当地植保部门对近年全垦区发病状况调查及用药现状的汇报,对水稻恶苗病防治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持续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参加本次调研和研讨的专家有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化防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西莉教授,化防委员会指导专家组成员周明国教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高同春研究员,化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保所所长穆娟微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陈长军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罗朝喜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徐大高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鹏飞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侯毅平副教授、沈阳农业大学祁之秋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李玲副教授、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保所李鹏副研究员等人。

穆娟微所长带领各位专家和委员实地考察了试验基地和尚志市水稻示范基地的水稻恶苗病发生情况,并且给大家介绍了矮化型与徒长型水稻恶苗病的特征和区别;各位专家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并采集了相关病样。

在恶苗病防控研讨会上,穆娟微所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寒地水稻现代化大农业的概况及恶苗病发生原因、症状和防治现状;刘西莉教授介绍了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药性监测结果;周明国教授指出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带菌率高,使用氰烯菌酯防治恶苗病虽然目前效果很好,但是抗性风险较大。生产中需使用有效的药剂防治恶苗病,加快新药剂试验示范,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杀菌剂,开展新药剂研发。高同春研究员、陈长军教授、罗朝喜教授、徐大高副教授、祁之秋副教授、刘鹏飞副教授、侯毅平副教授和李玲副教授等人针对黑龙江省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措施也交流了各自的意见。刘西莉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恶苗病作为典型的种传病害,种子带菌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大批量的带菌种子和健康种子集中混合后,通过液体循环模式浸种催芽有利于交叉污染,可能会导致种子带菌率及侵染率提高。另外,根据与会专家交流的情况,鉴于目前已经在浙江局部地区发现了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抗性菌株,为避免和延缓黑龙江省恶苗病菌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在该药剂的推广应用早期,建议采用氰烯菌酯与咪鲜胺等药剂混配使用方式,以延长氰烯菌酯的使用年限。同时,进一步加快筛选安全、高效的药剂,为恶苗病的防治做好技术储备。

本次会议由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办,黑龙江省农垦科源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植病学会领导下的全国性二级专业学会,其宗旨是团结全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科技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讨论和交流植物病害化学防治领域中的科学和实践问题,提高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科学水平。通过本次的现场考察和防控研讨,与会专家及地方植保部门一致认为,举办此类活动对于区域性重要病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定期开展重要作物病害现场考察和防治研讨,充分发挥专家在相关领域内的特长和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和新药剂研发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撰稿人:侯毅平    

  图片提供:穆捐微、刘鹏飞

审稿人:刘西莉    

 2017910   

来源: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

原文链接:http://www.cspp.org.cn/newsdata/201792114242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