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宏:学贯多科,奏出最“精致”数值交响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12

1594100331(1).png


一身干练的西装,长长的卷发。作为国家杰青、973首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意外的“精致”,但在廖宏看来,在生活上精致与科学并不冲突,因为做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精致”。

上世纪60年代,廖宏的父母从四川成都到西昌支教。在她印象里,父母一辈子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自由生长的她,每天与小伙伴们过家家、捉迷藏、丢沙包,但依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孩子”。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大气环境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她敏锐地感觉到,不出十年,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里的一门重要的交叉和前沿学科。北大硕士毕业后工作了四年,她决定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从零开始学化学。刚开始博士学习时,孩子才两周大,她白天独自带娃,晚上爱人就接班。周围人质疑她的能力,可她第一年就能在权威期刊发表成果,她用实力赢得了导师的信任与尊重,任由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从来就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廖宏不赞同女性只把自己捆绑在家庭,“在成为妈妈、妻子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己。”

学化学是个偶然的选择,廖宏说,小时候唯独不喜欢化学。但事实证明,廖宏选对了方向。气象与化学相结合,让她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领军科学家。

正在进行的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撰写中,廖宏作为全球仅有的2名科学家之一,受邀作为协调主要作者负责统筹第六章节的撰写。除此之外,廖宏还曾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负责国际相关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2016年,她作为全国仅有的10位人才之一获得“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她还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近五年论文他引达到1884次,总计科研经费约1亿元。

寻找到两条科学线之间的交汇点,廖宏说自己何其幸运。但一句轻描淡写的“幸运”背后,离不开经年的奋斗与积淀。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本就是两门相对独立且涉及甚广的学科,要对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繁杂的耦合。廖宏必须学贯多科,既通且透,才能指挥各个影响因子和过程各司其职,奏出最“精致”的数值交响乐。

时光并没有辜负她的才智与汗水,在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列出的两个能进行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研究的模式中,廖宏2009年研发出的模式不仅位列其中,且早于英国科学家2年,成为被IPCC承认的全球最早实现双向耦合的模式。

回国后,廖宏致力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她发现了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量级与机制,揭示了我国华北平原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增多的机制,并提出全球变暖增加了华北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近日她和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及协同控制策略”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该成果厘清了PM2.5与臭氧的相互关系,为我国未来采取协同减排策略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依据。

来源:新华日报

气候变化 化学 廖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