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时就想将来赚大钱?施一公称:那等于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价给卖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0-28

20171028233608_828a1f.jpg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今天下午,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获奖者施一公的这句“网络语”,将“青少年对话生命科学奖获奖者”现场的观众逗乐了。他不太明白,为何近些年老遇到“如何选择专业”这类问题。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吃饱穿暖,“为啥担心少挣几块钱呢?”如果在高中阶段选专业就需要考虑未来能否赚大钱,“那岂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价给卖了?”

作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在行政工作之外,施一公更多的时间是放在科研上。高瓴资本首席执行官张磊在“未来论坛”上吐槽称,有次和施一公约好晚上去家里吃饭,到了时间点,迟迟不见人出现,“电话打不通,怎么都联系不上,差点就要报警了”。等到后半夜,施一公从实验室走出来,才想起与张磊的约定,“当时在和学生们讨论结构问题,一聊就把时间给忘了”。施一公特别享受科研带来的成就感,“新的发现和突破,带来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比中了彩票的感觉还好”。

在给现场的青少年分享成长经历时,施一公一再强调坚持梦想的重要性。“我一直是个坚持者,心里一直有梦想,并奔着梦想而去”。来自河南驻马店的他,小时候经常缺衣少食,“小学4年级,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肉,没有水果。当时的梦想之一就是长大后吃个苹果就满足了。”尽管小时候的的物质条件不好,但当时他“觉得科学很伟大,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富强”。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下,施一公决定做点事情,“做科学家,做工程师,这是我当时的理想”。也因来自“理想”的这种动力,让他们这一代人往前走。

让他疑惑的是,这个世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现实”了。“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考虑将来学什么挣钱多。我现在已50岁了,也没搞明白,为什么人在中学、在大学都想哪个职业挣钱多,就去学哪个职业,那岂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价给卖了?”

施一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给我写信,‘因为我的亲人得了xx病,我一定要去做制药研究’;有的学生表示不想继续学习了,也打算赶紧去制药公司”。施一公认为这也是另外一种急功近利。在他看来,前沿最尖端的制药研究完全来自于基础研究。“就像盖大楼,地基打不深,楼一定盖不高,一样的道理”。

尽管施一公现在也给过一些大型制药公司做咨询,但这属于基础研究做扎实后的“副产品”。1997年,“我去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时,就是纯粹做基础研究,从没想过自己与制药公司扯上关系”。没想到,2000年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就引来制药公司的电话。在他看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做好了基础研究,反而会对制药产生更加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他想告诉年轻的同学们,不要急急忙忙去做应用方面的研究,“因为没有把基础打好,去做制药的工作,也许只能做边角细碎的工作,反而担当不了重任。等到基础研究做好了,再来制药,再参与医学和制药的研发,效果会更显著”。

施一公认为,基础研究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很重要,他常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生,“每年开学,我都会问新入校的学生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将来还会为柴米油盐发愁?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坚持?”在他看来,“吃饱了喝足了,为啥担心少挣几块钱呢?”施一公很自豪自己从来没有被物质牵着鼻子走,他始终认为,在赚钱之外,一个人应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科界原创

撰文:小小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论坛 施一公 生命科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