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强势”染色体以“欺骗”手段进入卵细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06

20171106155851_bb6c79.jpg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指出,在小鼠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卵母细胞极化细胞皮层(图中绿色)的信号调节微管酪氨酸化(图中白色),进而导致纺锤体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可以被“自私”的遗传因素利用,作为一种减数分裂驱动的形式将遗传因素传递给卵。

卵母细胞或精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卵子或精子),传递给下一代。雌性中,减数分裂的最后阶段产生一个可存活的卵子。人类的每个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每一对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理论上,产生一个配子时,每一个染色体都有50%的几率传递给下一代。但事实并非如此清晰。

遗传因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似乎参与了竞争,因为一些遗传因子经常以更高的几率传播给配子。这种有偏向性的传播术语叫做“减数分裂驱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生物学副教授、高级作者迈克尔·兰普森(Michael Lampson)与其他科学工作者共同完成这项研究,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小鼠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卵母细胞极化细胞皮层的信号调节微管酪氨酸化,进而导致纺锤体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可以被“自私”的染色体利用,进而将自己传递给卵细胞。纺锤体由微管组成,属于细胞分裂机器,它们与染色体连接,在细胞分裂之前将染色体拉向细胞的两侧。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卵母细胞内的微管中酪氨酸化修饰分布不对称:细胞的卵侧比另一侧(皮层侧)的修饰少。这种不对称只在减数分裂阶段出现,此时纺锤体从细胞中央向皮层移动。在细胞皮质侧CDC42信号高表达(CDC42是一种鸟嘌呤三核苷酸(GTP)酶),CDC42至少部分负责诱导酪氨酸化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分裂细胞中纺锤体的不对称性。突变CDC42和其他靶点,使纺锤体不对称消失时,着丝粒在方向上的偏差消失。这证明纺锤体不对称导致着丝粒方向上的偏差。

早期工作表明较大的着丝粒会优先传播给配子。在这项研究中,利用具有一大一小两种着丝粒的细胞,他们证实更大的“更强”的着丝粒确实更可能走向细胞的极点,成为卵子。“较强”的着丝粒比较弱的更易于从纺锤体上脱落,而且如果它们被定向到细胞的皮质侧,则更可能脱落,这大概是为了翻转并把自己重新调整到细胞的卵极。较弱的着丝粒很少分离,并且对细胞两侧方向没有偏好。

这些发现可能会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理解对减数分裂和相关疾病,例如一些类型的流产和唐氏综合症。而兰普森提出了很多问题:着丝粒什么时候出现方向偏向,因为纺锤体刚开始是在细胞中心,这个时候着丝粒已经以无偏向的方式附着在上面;为什么我们的着丝粒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着丝粒如何演变来赢得这些比赛;如何使着丝粒变强或变弱。

科界原创

编译:伊幻  编辑:张梦  程建兰

来源:www.phys.org

染色体 遗传 卵细胞 分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