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好不好,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得出结果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10

20171110153759_717f4f.jpg

睡眠好不好,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得出结果吗?

最近,一款名为萤火虫的睡眠监测软件成功地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下载、安装,然后在睡眠之前启动软件,再打开飞行模式,将手机放在枕头旁,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得到睡眠质量好坏的监测结果。

其实,这并非是国内第一款监测睡眠的软件,手环、智能手表等都含有监测心率和睡眠的功能。那么,这些智能设备如何监测使用者的睡眠情况?所谓的监测数据是否具有参考价值呢?

多维度考量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高低,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入睡者。

是一觉到天亮还是频繁起夜、精神紧张、入睡困难甚至失眠;早上感觉是神清气爽还是身心俱疲?如果感受不适,又不想大动干戈前去医院,或许自测就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中可以安装或连接睡眠软件,其原理就是它们安装了陀螺仪等监测加速度的装置。“现有的监测程序通常会通过体位变化、心率,推测睡眠情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尹国平告诉记者。

对于睡眠的监测,在医院则要复杂得多,“医院会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通过监测脑电、呼吸、心跳等判断睡眠好坏”。尹国平介绍说。多导睡眠监测可以在整夜睡眠过程中连续并同步地描记脑电、呼吸等10余项指标,自动分析后再经人工逐项核实。

其中,脑电图可以区分睡眠与醒觉,判断睡眠各个分期及其各期所占比例;眼电图则通过眼球运动区分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肌电图记录的数据则通过肌电的变化辅助评估睡眠状况。“智能设备得出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而且这些设备本身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测定是否准确不好断言。”尹国平坦言。

情况严重还需求助医生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亚马逊中国发布了《2017中国睡眠地图》。调查显示,目前80%的我国人睡眠时间已不足8小时,“50后”“60后”“70后”睡眠时间在8~10小时的占比分别为8.33%、14.29%、14.09%,而身处青壮年的“80后”“90后”的睡眠时间,则普遍在5~8小时之间。而且,45岁~55岁中年女性、65岁以上老人是失眠高发群体。在年轻人中,脑力工作者、工作压力太大的人是失眠高发群体。以职业划分,脑力劳动者如企业高管、白领、媒体从业者、医生、教师都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其中,教师起得最早,媒体人睡得最晚。

睡眠障碍包括两方面,即失眠与睡眠质量差,其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有些睡眠障碍与疾病相关,比如打鼾影响睡眠呼吸导致睡眠质量差。有些则出现了睡眠行为异常,最常见的有快动眼睡眠期的行为异常,比如,打鼾、击打、伤害床伴等行为,这种疾病已经被证明与帕金森氏症等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相关。”尹国平建议,“如果只是担心睡眠质量问题,那么可以适当使用睡眠软件。但是如果出现了睡眠行为异常症状,最好还是去医院,接受正规的监测和治疗。”

好习惯有利于好睡眠

2016年,美国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给出了一个“睡眠建议时长”,其中对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个体和成年个体(26~64岁)而言,7~9小时是建议的最佳睡眠时长,同时,6~10小时范围内的睡眠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睡眠时间过长未必是好事,中国睡眠研究会(2013)指出,长期睡眠时间过长(超过10小时)的个体,其总体的死亡风险也要比一般人增加1.5~2倍。

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仅依靠数据还不够,科学方法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你自己的睡眠计划,包括每天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的规划和安排。这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养成规律,同时也有利于重新平衡体内各种激素,从而更好入睡。其次,要将办公与休息区区分开,尽量避免在床上工作,这样难以令大脑从工作情绪中抽离,难以放松。

“良好的睡眠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比如平常有无体育锻炼,作息时间是否规律,接受日光照射是否充足等。如果生活不规律,睡眠质量则难以保证。而且,打鼾症状严重者去医院治疗,医生也会通过减肥、佩戴口腔矫正器或呼吸机的方法进行干预。”尹国平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睡眠 监测 手机软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