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于冰上的仙女木:专访第八次北极科考队员李春花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10

20171110163925_de5b12.jpg

▲科考队员李春花,摄于西北航道兰开斯特海峡。袁帅摄

我国第8次北极科考于10月份圆满结束,这次北极科考历时83天,实现了三个首次,创造了我国北极科考多项历史纪录。近日,记者对参加此次科考13名女队员的李春花研究员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科考背后的故事。

恬淡而优雅,是李春花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李老师围着一条蓝色的丝巾,语音轻柔,步履轻快。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外表柔弱的女子,曾两次奔赴北极,为雪龙号保驾护航,参与海冰预报项目。

因缘巧合下的职业选择

20171110163935_7079be.jpg

▲李春花在西北航道考察时观测海冰。穆景利摄

出生于江西赣南的李春花,1991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之后的11年都是在这所大学中度过。“现在很多人听我的口音,都觉得我是北方人”,当谈及自己的学生生涯时,李老师这样笑言。

本科学习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的李春花,读研究生时却改变了专业方向,“港口工程是做结构设计的,一想到以后都要做这种画图一类的工作,我就不喜欢,有保研的机会,就继续读研了”。当时的她,对海冰工作几乎毫无接触,选择海冰作为研究方向,也是一种巧合。“导师要求必须要做这个方向,而且必须要硕士-博士连读5年。”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保送机会,正巧是有别人放弃了,李春花抓住了这个机会,“当初从没见过海冰,对海冰没有概念,只知道渤海那边,海冰曾把石油平台推倒,而我的导师也是从海冰对工程的破坏作用来考虑的。”

当年的李春花,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多的彷徨,她并不知道前路在哪里。“当时就想,以后找工作怎么找啊?可是没想到,一干就真的以此为职业了”。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李老师进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工作,从最开始的渤海海冰预报研究工作,到如今在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从事南、北极海冰预报工作,她的眼界也越发开阔。

两次进入北极进行科考

20171110163949_595baf.jpg

▲李春花与船长、副领队对冰区航线进行会商。肖志民摄 

李春花曾先后两次跟随雪龙号科考船深入北极进行科考工作。

2012年,在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工作中,雪龙号作为中国第一艘船只,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的航行。这也是中国船只第一次穿越北冰洋,为今后的船只通行,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这一次,是李春花首次随船来到北极。“没有去过,很好奇。对未知充满了想象。当时从没有走过东北航道,原来想会有很多困难,到现场发现也没有那么难,看到的海冰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有了感性认识,现在一想起来在眼前就有呈现,到现场的感受就不一样。”回想起当年第一次踏入北极,李老师仍旧很兴奋。

今年的第八次北极科考,雪龙号首次进行了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航行。与第五次科考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李春花作为同时参加过两次科考的研究人员,也是深有感触。

李老师所在的研究小组,主要是负责海冰观测和预报保障。航行在北极这样的特殊区域来说,海冰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与一般的水域结冰情况不同,北极的冰是非常复杂的,薄的当年冰和厚的多年冰夹杂在一起,而且会破碎移动。海冰互相挤压堆积,堆起来厚度可能有十几米,甚至可以形成几公里长的冰脊,从而阻挡航道。雪龙船虽然自身拥有一定的抗冰能力,但也是有限制的。在北极夏季,对于1m-1.5m厚的冰,海冰密集度不超过8成的区域,雪龙号航行没有大问题,但太厚的冰,尤其是冰脊,则会影响它正常的航行。

20171110163958_e75201.png

▲科考队员在布设温度链冰浮标。刘健摄

李老师负责随船海冰保障,在雪龙号穿行冰区时,他们每天连续24小时观测,四班倒,每半个小时进行一次海冰密集度、厚度、浮冰大小等观测记录,同时,根据国内保障团队发来的海冰卫星遥感图与海冰预报产品,结合现场观测海冰实况,综合分析海冰分布变化情况,为科考队后续航行路线规划以及作业计划提供参考。“第八次科考海冰预报保障的一大亮点之一,就是冰厚预报。冰厚是影响船舶航行的关键因素,但在夏天时无法通过卫星获得北极地区的大范围冰厚数据,只有冬天可以获取,夏季的海冰厚度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国际难题。我们预报团队通过最新研发的预报系统对北极夏天的冰厚进行了预报,根据与现场情况相对比,分布趋势符合较好,为科考队选择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据李老师介绍,以前可利用的卫星遥感资源没有现在那么多,主要依赖于国外,而现在国内的自主资源也多了,科考工作就拥有了更强有力的后方支持。

此外,李老师所在的研究小组还到冰面放置冰浮标等仪器,用来长期观测海冰厚度和漂移,并通过卫星将观测到的数据实时发送给后方处理。这些观测数据对海冰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大气和海洋整个系统太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现在对中低纬度的预报相对较好,但对极地的未知还很多。”

据李老师介绍,目前中国海冰短期预报技术水平紧跟国际前沿。

20171110164006_6932c9.jpg

▲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参加第八次北极科考的成员。陈维江摄

第八次北极科考选择的是中央航道,然后再绕行西北航道。由于有了东北航道航行经验以及船长和船员们丰富的极地航行经验,结合现场冰情实况、卫星遥感和预报信息,科考队也做到了心里有数。虽然经历过冰情较重的情况,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 

 第八次北极科考总共有13位女性参与,在李老师看来,她们和男性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一起在船上工作,除去太费体力的工作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安排男队员做,其它的基本差不多。

世外桃源般的海上生活

20171110164024_8a5976.jpg

▲科考队员远距离拍到的北极熊。张蔚摄

与外界想象中的大不相同,虽然深入北极进行科学考察需要长时间漂泊在海上,但雪龙号上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并非想象中的枯燥。

在高纬度航行最大的问题是通讯,曾经近10天无法与外界联系。在第八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上配备了移动基站,首次实现可以从科考船上往家里打电话,“就相当于从上海往北京打电话,跟打国内长途一样”。但由于还是第一次,“效果断断续续,如果同时几个人打就不行了。”

雪龙船上有很多的娱乐活动,有乒乓球赛、朗读活动、联欢会等。当被问到在船上最有趣的活动是什么的时候,李老师还是流露出了女性特有的活泼一面。“大家最盼望的还是能看到北极熊,还有鲸鱼,大家远远地看到鲸鱼在喷气,就很兴奋了。在北极中央区没有看到北极熊,大家以为这次看不到了,结果到西北航道时看见了一大一小两只北极熊在冰上漫步,大家可开心了,这个要看运气。我很幸运,在凌晨起来看日出时竟然还看到了北极熊在水里游泳。”

在李老师看来,船上的生活并不无聊,关键是看自己是不是把时间安排好。李老师很适应船上的生活,也许这正是由于她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忙完工作,闲暇时李老师爱打打乒乓球,“我觉得在雪龙船上就跟在家里一样。”

20171110164045_dd7c7a.jpg

▲科考队员拍摄到的极光。

雪龙号上的伙食也不错,据李老师介绍,船上配备了5个厨师。她说,厨师特别辛苦,每天从早忙到晚,要为队员准备那么多的食物,为给厨师减负,科考队员也会每天轮流帮厨。虽然在科考的后期没有新鲜的青菜了,但速冻蔬菜和肉、鱼等非常丰富。每十天会有一次加餐,增加海鲜等食物。据李老师透露,她最爱吃的是早餐,因为非常丰富,“各种粥、点心、油条、包子都有。”

 “到了极地之后,我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面对的东西很多,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和探索。探索未知让我觉得每天都有新收获,所做的工作能起到作用,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会有成就感。而且能够在一个团结上进的团队中齐心做一件事情感觉会非常好。”从李老师身上,能看到研究人员所特有的恬淡。她的言语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因为在北极这样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工作过就变得张扬。如同一朵生活在北极的仙女木(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一般,含蓄而优雅。(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科界原创

撰文: 张梦  袁国礼

北极科考 海冰 雪龙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