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研究揭示亚热带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变化格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19

来源:中国高科技

近几十年来,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面积天然林被砍伐后变成人工林,或退化成次生林。随着森林类型的改变,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库发生的变化及其程度等问题有待深入了解,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造林面积增长有限的前提下,改造改良现有低效林地生态系统,提高其地力、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是未来森林经营的有效出路。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罗先真在研究员温达志的指导下,依托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论证及相关问题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与潜力研究”课题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研究”项目所建立的样地,开展地带性原生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氮磷储量、分配及碳周转关键酶的研究。研究发现,原生林向次生林、人工林转变,导致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库下降;原生林表层土壤磷升高而下层土下降,意味着植被巨大生物量磷需求和归还驱动了土壤磷的再分配。植被生物量是驱动土壤碳、氮、磷输入与保存、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关键。亚热带地区森林生长受氮、磷共限制及其共同调控。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碳氮磷库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经验关系模型,是判别林地转化影响的有效工具,能够为实施原生林保护和次生林恢复行动计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原生林相比,次生林和人工林中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减少显著降低水解酶活性,土壤惰性碳组分含量的下降则显著降低了氧化酶活性,从而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  该研究认为,应优先保护原生阔叶林,以维持其高生产力、地力和碳汇强度的稳定性;选择本土速生阔叶树种对低效次生林进行改造,通过生物量积累以快速提高生产力和地力是合理可行的;贫瘠立地,配套施用氮磷复合肥,以助力树木复壮、加速生物量碳积累和土壤碳输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干预措施。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上。

wt_a52362020019172328_0a5f7b.jpg

图1.原生阔叶林(BF)、次生林(SF)和人工林(PF)植被和土壤碳氮磷的变化 

wt_a82312020061972328_0b80cd.jpg

图2.结构方程模型揭示驱动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其相对贡献

来源:cas-hitech 中国高科技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czMTAzMA==&mid=2650049832&idx=4&sn=0520ce3e5d15cf68b0e5373a6a00a672&chksm=87387951b04ff04776e606fb394e7729b004757050cf208ef523ed2d87ead8a677836c4d993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森林 土壤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