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01

来源: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城市科技风向标


本文选自:雷锋网(作者:王德清)


导语: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先将城市进行数字化表达,这就是数字孪生城市。


雷锋网按:在防止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我们看到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防疫过程中此前智慧城市的短板所在。知史以明鉴,疫情和新基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摁下了“蓄力键”。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已有了明确的提速。

打造一个能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也成为目前诸多城市的首要目标。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也就成为了打造新型智慧城市首要的目标。6月22日,在腾讯召开的“共建数字孪生城市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府主管领导、以及企业代表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展开了讨论。该圆桌论坛主持人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总架构师郭晨担任。

出席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信息中心主任孙薇;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柴敏;

腾讯云副总裁万超。

以下是圆桌会议的全部精彩内容,雷锋网做了不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郭晨:过去很多年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感觉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疫情倒逼着人类进行数字化实验,疫情也让我们体会感受到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化数字化这么多年的建设成绩和我们生活的切身关系,先从这个问题入手。

孙薇:刚刚讲了从防疫入手,在防疫期间业界听到很多的声音,智慧城市在防疫的期间发生了作用到底大不大,甚至灵不灵,各种思考都有。其实智慧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这次防疫期间也做了很多作用,手机确认行程,几家运营商联手,很好解决了大家路径的问题,还有社区的智能化,在这个阶段都发生很好作用。

与此同时也看到我们后期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原来智慧城市更多关注是大尺度整个城市空间的包括城市重点地区的,可能对于我们社区这个单元,我们微社区层面关于人层面的关注可能还有不够,当然这个也透出对于城市的理解,现在我们进入后疫期时代,很多更加符合人性时代,包括我们关注健康城市,所以智慧城市的确不是一蹴而就,它会在实践过程当中来通过企业、院校包括我们政府,会不断迭代推动,相信会往一个更加好的方向,契合城市方向去变化。

孟建民:我想谈谈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智慧化的一个过程,像城市化一样,我们现在都讲我们国家在进行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智慧也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是分阶段的,像以人口的城市化,在我们30%以下的时候是一个阶段,从30%到70%又是一个中间阶段,70%以上达到了比较高层次,高度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智慧城市我为什么认为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因为智慧城市很难用一个数字,一个标准来衡量。智慧城市其实在不断的累计,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我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拼图阶段,所谓拼图阶段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大家都在研究推进智慧城市的一些细分的板块和内容,那么现在有些有影,有些还在模模糊糊还不成形。到了某个阶段可能突然发现这个图拼出来,智慧城市清晰形象显示给大家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还在城市智慧化进程当中,没有说是一个非常现在一个成熟的清晰的过程,现在了解各个方面研究智慧城市,但是这是一个好形象,大家一起拼,拼到最后清晰完整智慧城市的图形。

郭仁忠:智慧城市框架目前还是处于一种在建设过程当中,是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同领域不同的专家对于智慧城市理解不完全一致,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也不完全一致,这个还有一些是跟企业本身的擅长领域有关系,但是通过几年的摸索之后,慢慢也形成了一些共识,智慧城市本身是让城市更加美好,自然要回归城市。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我们探索了一个实践之后慢慢智慧城市还是有一个共性的逻辑,共性的建设路径,像建设城市一样,首先做一个总体的框架,道路、水电气、网络把先都建设好,基础设施要先行,建完了之后然后盖房子盖学校、住宅区、商场、医院等等。回到智慧城市经过几年摸索之后发现也是有逻辑,城市太复杂了,我们城市搞信息化搞了很多年了,至少有20、30年,有很多应用,公安局规划局都有信息化,但是自己都是从自己领域去做,做完之后大家信息不共享,所以信息孤岛。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解决信息化的问题,这种孤岛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继续持续向下投入,不改正过去信息化模式,那么讲到这些问题就像数据碉堡一样,不能用推土机了,那么要用炸弹去炸了,投入很大成本很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肯定要有一些新的问题,在这个城市领域我们怎么办?

智慧城市建设像建设城市一样要有基础东西共建共享。城市问题是一个空间问题,主持人讲了疫情的事情,如果一个病不传染我们根本不怕他,就因为他传染,传染源是因为空间有移动,有交流有互动产生交叉感染,所以实现城市有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空间化问题,把城市形和流要搞清楚,如果把城市空间搞清楚,就要要建设一个统一数据集成,统一平台放在统一框架,这个城市建设数字孪生。我们要数字化表达方式把城市的空间完整的精准刻画出来,能够这样空间分析模拟优化,用数字化手段来表达,所以慢慢建智慧城市。

我们按照数字空间再造一个城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数字来保证我们建造,在这个情况来看怎么优化,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去解决,所以很多问题都是这样。

柴敏:第一个从实际结果来看,那么这么多年IT积累,政府信息化投入还是有一定很好的接口,移动运营商、阿里、腾讯健康码的介入,健康码出行码介入彻底改变这次防疫的生态,如果你想没有健康码所有出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管这个健康码是一个怎么样的区域化、全国化,甚至有些地方只认自己的健康码还是所有地方都认,的确推进疫情结束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IT信息化怎么来有效通过这个疫情,我们也得出很多经验,公共管理的问题,人员调配的问题,国家机制的与应急结合问题都是很大问题,在哪些方面能够应用这次疫情的经验来提升我们政府综合治理问题、管控能力,包括微服务管理能力,东华是腾讯最大客户户,我们基于CIM展开了很多研讨。

疫情管控跟数字一定是有很大的关系,疫情之后很多开车的同志一定会有这样的痛苦,因为疫情所以所有地下停车场,会把所有电梯封死,只能从一个门出一个门进,到四层到三层要走车的通道,很好建筑智能化没有做好,所有的智能建筑是有IT基础,门洞、电梯所有设备都是应该达到像控制电脑一样控制,但是现在不行,实际上是智能联防概念没有做到,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中国目前建筑市场,楼宇经济特点硬件条件很好,软件条件很差,办公室的办公桌很好,但是软件很差,所以说在疫情防控的一个硬件概念,那么从疫情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将近400多万公务员都安排到到社区,是因为没有办法,社区大数据没有拉通,不知道小区住了多少人,现在的住户是多少经商,多少是开培训班。从另外角度是多少人没有见过,多少电路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那么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对人。

国家现在从后疫情之后实际上对于两个地方是非常重视,一个是新型乡村治理和智慧社区的建造,我们跟腾讯已经在中国的将近30多个城市展开后疫情时代新型智慧社区的建造,那么这些工作实际上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拼图过程,最起码我们要通过IT手段,通过基于腾讯CityBase去补齐智慧城市的短板,我们和腾讯一起打造和创造一个新的智慧城市的场景,这个智慧城市场景可能真的是和三年前5年前智慧城市有很大的区别?是怎样重新梳理底座、中台、超脑概念,有了统一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之后怎样去适应这种场景的爆发,这个对于智慧城市理念建设会有一个新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冲击,来重新梳理智慧城市怎样建设。

郭晨:孙主任是代表政府,两位院士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专家意见,腾讯是企业。智慧城市拼图一定要有一个地盘,是大的系统,这个系统抓手会抓在政府这里,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间,整个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咱们能干点什么事情?一个是政企关系,还有企业和企业之间复杂关系,所以两层关系都代表智慧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孟建民:智慧城市生态的一个感受,我认为需要一个共建过程,从政府层面也好从企业也好,完全是为了提升提高整个运维管理的效率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从普通老百姓从个体从人群来讲是要提高它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舒适度。所以为什么用拼图来比喻,实际上从上下左右方方面面有大领域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从各个层级各个系统都有智慧城市打造需求,都有这个过程。我们立体来理解这个问题,宏观中观微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方方面面从集体到个体,各方面都有他自身的大有大的需求,小有小的需求,都会有智慧化的支撑,那么形成智慧城市团队的体系,我是这样理解。

我用智慧化来理解,可能现在处在初级状态,未来多少年可能变为中级状态,再到未来某一个阶段达到一个高级阶段,那么相对比较稳定了,大家谈到教育市政交通,所有的系统方面。而且他们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形成了人工智能来更进一步提高我们运维效率管理效率和我们的各种体验。

孙薇:我站在我们单位的角度,我们是规划国土信息中心也是事业单位,我们也是被委托方,不是完全甲方。刚在讲了政府、市场、企业在智慧城市当中承担的角色,其实我们更多会面临不同的角色,那么我们的体会一个是所有的服务还是离不开城市,对这个城市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最大方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所以政府它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供是不是能够站在新思路下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很重要。

如果讲角色,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政府提供各种审批也好,营商环境搭建也好,那么这里面都涉及到公共服务能力效率问题,如果政府理念是比较前沿的,那么就会在提供效率方面会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对于城市能量的发挥是很大作用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几位院士也提到了,我们整个数字化如果离开了标准,包括统一的设计,那么这个效率的发挥也是很成问题的,所以政府在制定通用的标准,通用的能力这个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营造环境是城市的土壤,数字孪生智慧建设也好要把土壤营造好,底层数据能力打通的能力,甚至是提供的平台能力,那这个土壤营造好了,相信深圳有这么好的企业,大家就会在这个土壤里面开花结果,这样才会形成比较好的协同的生态

最后一个观点,孟院士提到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有一个虚拟的构建在那里,面对我们现在的需求,面对需求不断去解决城市的问题,不断去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不断去改善城市居住的环境,不断去打通人在这个城市里面感觉生活更美好,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导向,只有这个导向使得我们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是最大化的。

郭仁忠:我非常认可今天会议题目叫做共建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城市也是共建的概念,这个里面其实有一个角色的问题,我们建城市的时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总体上是政府提供。那么政府自己建好,政府当一把手来建设,政府投资。智慧城市很丰富,但是分类一下如果属于基础设施服务,作为公共服务提供,当然它的需要有企业来提供,企业可以为政府提供数字智能化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但是还要管,还要看什么管,如果一般我们政府角色,像组织事业单位来管,但是有一些覆盖到技术特别高,那么对于政府来讲要养这些人才成本是很高。一个数字化共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自己组织队伍,也是可能让企业参与,但是这个都应该由政府来,所以我不太认可说智慧城市建设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投资建设以后提供社会应用,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对于智慧城市,我认为不要轻易讲政府主导市场运行,就是政府主导公益性的公共性的产品,然后政府来买单。

万超:我个人觉得整个社会发展到今天其实进入到大合作的时代,个人觉得一个企业特别是进入产业互联网很难说一个企业完全做完交互圈,既然合作一定会有思想碰撞,既然合作的话一定会有沟通,既然是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有共同的底板或者是标准基础也可以,大家在同样一个平台基础上来说话。

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未来是完成建设城市发展当中的底板,在底板之上其实延伸马上来到CityBase这个过程,那么孟院士提到自上而下的方面,那么怎么向上去延展能够更好去延续,其实一个合作的社会既要有共同说话基础也要有有序发展的环境。

柴敏:在智慧城市这个生态我比较有发言权,因为东华原来是国内最大的IT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打了二十多年习惯了,2017年开始跟腾讯联合做生态的建设,从数字化到数字长沙的数字联盟一系列走先来不断的自我碰撞和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从项目上可以感受到是整个中国原有IT生态所不具备的,70多家公司一起做一个项目,10.4个亿的资金来源,做得很好而且成功。当初我们跟所有领导沟通的时候大家都在探讨,为什么要联合?要什么讲生态?其实从疫情中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生态小公司在这种非正常的冲击下,很容易就倒了,那么下游合作伙伴出现问题那么肯定要有补充备份,那么保证用户交付维护没有问题。

第二现在的项目越来越集约化,越来越扩大化,单一项目从原来300万、500万到现在3千万,那么需要有极强分析力、判断力。

郭晨:最后大家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讨论吧。

郭仁忠: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生态,好多企业都有很多很多合作伙伴,因为项目之间涉及技术很多,什么都自己做是不行,一年下来很多项目,把所有各种类型都做的很完整,成本很高。前期条件是要找到自己的活,那么大家都有希望有机会。

孟建民: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无序的过程走向有序的发展阶段,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发展过程,那么在过程当中有必要共建、协作、集成,打通壁垒,互通信息形成大数据,在这个过程当中总架构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总架构师是一种职业,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这个是一个职业,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谢谢!

孙薇:院士已经总结,我就补充一下,我们协助政府搭建一个具有公平,各家企业都能进来有公信力,然后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希望在搭建这个平台过程当中有各位优秀的企业加入,同时我也是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共同打造这个智慧城市,希望还是回到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图这样带有烟火气,人跟人都交流,很宜居、有更多选择的一个城市。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或出处,本号文章来源于网络,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进行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对原作者进行感谢。转载请注明。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

来源:gh_96d4f2e28786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QzNTgxMA==&mid=2247492662&idx=3&sn=bd0fc7e6cb382bae28569840bb1da613&chksm=eae2f2fbdd957bed4287ffe3f433043d89332053f87131c771fe1b877afdfc83941dcb5ab38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上海市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