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或受超重黑洞掌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1-03

20180103163009_1b463c.png

▲艺术家对超重黑洞的假想图

近日,刊发于《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决定了恒星形成的“熄灭”时间点。

在巨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个超重黑洞,后者的质量比太阳还要大100万倍。通常,其存在方式体现为对星系内恒星的引力作用,并在一些时候为活跃星系核提供高能辐射。而通过活动星系核涌入星系的能量,则被认为来源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加热与气体驱散(冷却后即可形成行星)。该理论的产生至今已有数十年。同时,天文物理学家发现,为了重现已被观测到的星系属性,对星系演化的模拟必须汲取来自黑洞研究的相关反馈。但迄今为止,对于超重黑洞与恒星的形成,仍缺少观测性依据。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与其合作者简·布罗迪认为,学者们一直在建立反馈关联性,以求实现相关模拟实验。同时,最新研究成果揭示:黑洞运动与恒星形成间的相互影响贯穿于星系生命的始终,并对星系演化过程中每一代恒星的形成产生持续影响。

该校博士后研究人员马丁·纳瓦罗利用光谱学将物体光波的不同波长进行了分隔与测量。基于计算技术,每一星系的光谱都能够被分析,并通过星群间的最优组合来重塑其恒星的形成史,以求与相关光谱数据相匹配。

当星系内恒星的形成史与不同质量的黑洞相对比时,便可以发现显著差异。该差异仅与黑洞质量相关,与星系分类、大小和性质均无关联。而对于其中恒星质量相同但中心黑洞质量不同的星系,黑洞质量较大的星系比更小的星系光束熄灭更早、更快。因此,中心黑洞质量较小的星系恒星形成过程更长。同时,纳瓦罗表示,上述原因基于时间尺度的巨大差异。因为行星形成要经历数亿年之久,而活动星系核大爆炸的周期则相对较短,因此恒星形成与活动星系核光度间的关联性一直未被发现。

天文学家阿伦·罗曼诺夫斯基表示,就黑洞反馈确切性对行星形成造成影响的论点,至今尚无定数。黑洞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能量输出星系,而对于行星的熄灭,理论学家们则各有千秋,但实质性进展仍需大量工作。

科界原创

编译:史聪一  审稿:阿淼  编辑:张梦

来源:https://phys.org

星系 黑洞 恒星形成 光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