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吉林市猎鹰基地事件新进展,向大马哈鱼致敬!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1-07

5日,绿会又接到一通男士来电,对方自称是绿会前几日发文《民俗不应成为违法的借口,为盗猎背黑锅》文中照片的拍摄者。他说“猎鹰习俗基地是文化特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提到某电台四套也去基地现场录过节目、或将整理播出。 

20180108063121_95ef5a.jpg

(来源:网络)

自从绿会接到志愿者举报吉林市乌拉街雾凇岛附近又一传承“猎鹰习俗基地”挂牌成立迅速作出反应、呼吁停止陋习之后,仅仅一周的时间,事件持续发酵,语调气愤的女士、拿某台四套名义旁敲侧击的男士、微信平台来者不善的留言,绿会的确在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有句至理名言:当你觉得辛苦的时候那是因为你在走上坡路。至少,这件事情没有石沉大海、绿会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有质疑、反对、嗤之以鼻,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是支持、鼓励、呐喊助威。这些声音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

写到这里,给各位分享一则故事:

20180108063121_97c865.jpg

(来源:网络)

有一种鱼叫大马哈鱼,它的回乡之路漫长而充满了艰辛,并且途中还要经过数米高的瀑布和其它许多障碍。但是,无论困难有多大,它们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它们有着极灵敏的嗅觉器官,故乡的气味吸引着它们一直游回去,它们要经过数千里的游泳才能抵达产卵地。刚开始出发的时候,它们身体丰满,肤色俊美,精力充沛。它们的游泳速度很快,溯河而上每昼夜可行40千米。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它们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然而,这时的大马哈鱼己经疲惫不堪,整个身体暗淡无光,瘦得背部像驼峰一样突出来,下颚向内变成钩状。即使这样,它们还在积极地筹划自己的婚礼,直至到达产卵的地方,这是大马哈鱼一生中的最辉煌的时刻。生殖完毕的大马哈鱼已经筋疲力尽了,在故乡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迅速的地死去。只有这样,它们的后代才能在这里开始孵化、生长,实现生命的传承。绿会学习大马哈鱼精神—-不畏艰难,为生物多样性,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惊涛骇浪中搏击,逆流向前!

文/linlin  审/卡秋  编/Angel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419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三文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