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华脊梁: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4-10

1.jpg

提起“国宝级”科学家,很多人会想到钱学森、邓稼先等,但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国宝”,却是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受人敬仰,在外无人认知,在86岁高龄穿着跨栏背心上了央视新闻,他就是高伯龙院士。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这些精确制导武器就没了“眼睛”

2.jpg

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目睹了日军侵犯中国的种种罪行,16岁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复原继续读书,在1947年顺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但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以后,高伯龙认为只有多读书钻研学问,多做实际研究工作,才能报效国家,并为此一直努力。

上世纪60年代,在激光诞生后不久,“环形激光器”作为新型导航设备的核心,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当时,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引发了世界导航领域的一场革命。1971年,钱学森以他对新技术的敏锐,建议国防科技大学开展激光陀螺研究,并将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写在纸片上,交给了学校一位领导。

3.jpg

学校和国家非常重视,随即调任高伯龙担任国防科技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负责人,高老等了20年的机会终于到了!创业之初,团队什么都没有,“就连铁架子、点焊机、高压电源这些最基本的器材都是自己做的。”更为要命的是,他们连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也不知道。但他们没有放弃。没有实验场所,他们把废弃食堂改成实验室;没有软件,就自己动手编程;经费不足,就利用废弃的材料自己造设备、搭平台。

5.jpg

最终,高老和他的团队成功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某型环形激光器实验室样机,一个接一个诞生。中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工程样机,也在1994年诞生。中国在激光制导方面赶上世界一流水平。为了这最终的工程样机,近60岁的高伯龙重新当起了学生,开始自学计算机编程知识。

可谓激光陀螺仪呢?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眼睛”,在高速旋转下,陀螺仪的转轴稳定的指向固定方向,将此方向与飞行器的轴心比对后,就可以精确得到制导武器的正确方向。激光陀螺仪可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精度惯性导航领域,是世界各国国防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没有它,武器系统就无法定位,找不到目标,更谈不上精确打击。美国B-52轰炸机早已把导航系统更新为环形激光陀螺系统。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度和严谨学风,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今,他的诸多弟子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技术骨干。

4.jpg

高老曾说过:“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凭借我国科研人员的力量,独立自主研发先进乃至尖端科技,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侠之大者,为国为家,高老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科技报国的决心和信心,“等了20年又怎样,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来源:百度百家号

高伯龙 激光陀螺仪 钱学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