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重点!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升级”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6-27

六个重点!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升级”了

 

■本报记者 倪思洁

6月22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等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意见。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会面临什么方向性变化?《中国科学报》特别邀请到4位科学家一起为《意见》“划重点”,他们是中科院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研究员门永锋,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周峰,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组长、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德兴。

重点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是“重头戏”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对此,穆荣平表示,目前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是300个左右,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90多个。

“从数量变化来看,未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点在企业。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优化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建设一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培育一批’。”穆荣平说。

5月30日,根据《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组织对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其中,8个实验室限期整改,4个实验室因为未通过评估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

“强化企业布局,增加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方向是对的,但企业通常追求‘名利双收’。因此,政府在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降低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穆荣平说。

重点二:长期跟跑会被“优化调整”

在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意见》指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研究,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关注国际学科领域发展新动态,遵循科学规律,适时调整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任务,促进更多优势学科领域实现领跑并跑。对在国际上领跑并跑的实验室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对长期跟跑、多年无重大创新成果的实验室予以优化调整。

对此,穆荣平认为,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本身就偏重基础研究,需要超前布局,意见里的内容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对《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和回应。

不过,穆荣平表示,目前看来没有优势但对未来创新发展十分重要的学科,需要迎头赶上,即使是“跟跑”也可以予以支持。

重点三:理顺依托单位和实验室关系

《意见》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将实验室作为本单位的“政策高地”,在物理空间、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平台搭建、人员聘用、研究生指标、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和倾斜。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赋予实验室选人用人、科研课题设定自主权。

“这是在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主体责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单位的学术高地、人才高地,其建设不能仅靠国家,依托单位也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穆荣平说。

周峰表示,他所在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一直以来,该所对实验室的项目、人才、经费配备都非常重视,资源更多地向重点部署方向倾斜,而非搞平均主义。实验室主任的管理能力、学术水平、凝聚力也一直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这要求实验室主任在部署实验室前沿方向、识人用人、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门永锋表示,根据实验室的特点,每个实验室会有不同的做法。例如,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专业分得细,实验室专门成立了9个人的实验室委员会,选人用人、科研课题设定通过集体决策产生。

重点四:评估要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

《意见》指出,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坚持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建立与实验室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探索国际同行专业化评价,强化实验室学术竞争力的国际比对和实验室任务完成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引导实验室在学科目标上更加聚焦原始创新,促使更多实验室不断成为领跑者和并跑者,增强国际影响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调整、良性循环。

“很多前沿原创性研究是要花时间的,实验室评估时如果只追求量化指标,数论文、数帽子、数期刊影响因子,会造成实验室研究的聚焦性不足。”周峰表示,在评估中应当分类评价,引入国内外同行评议,基础研究看国际认可度,应用基础研究看是否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

门永锋表示,目前实验室评估时采用的定量评估、末位淘汰等做法都不符合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他建议,随着学科越来越细分,有必要在实验室评估时引入小同行评议。

穆荣平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除了定量之外还要定性评估,如考查实验室的成长性、学术圈影响力、工作内容,此外,未来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将是以严格的国际评估为主。

重点五:实验室要有容错机制

《意见》指出,推动实验室建立容错机制,形成潜心研究、挑战未知的创新文化和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保障科研人员围绕实验室确定的科学目标和任务,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

穆荣平表示,创新九死一生,失败也是成果。如果研究表明“此路不通”,也是一种科研成果,但宽容失败不是纵容失败。

门永锋介绍,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成立了“火花项目”,用实验室的自主经费,严格遴选、重点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开展高风险的科研探索。

周峰表示,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科研环境,例如年轻人进入实验室后可以先在大的、经费项目充足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对于优秀人才和有前景的科研方向,实验室会配备稳定的科研资金,创造容错的环境,培育原创性成果。

重点六:2025年的目标有挑战性

《意见》指出,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若干实验室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科学中心和高水平创新高地,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持续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团队,在相关领域成为解决世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核心创新力量,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张德兴表示,政策落实得如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者和依托单位管理者的担当、视野、气魄和胸怀。

“到2025年若干实验室要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科学中心和高水平创新高地,这是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穆荣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如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2025年就要实现这一目标,十分具有挑战性。

此外,穆荣平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支撑2050年现代化强国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报》 (2018-06-27 第1版 要闻)
内容来源:科学网

来源: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883.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学科评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