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生活无处不化学,科学普及越早越好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8-20


在首届南京青少年国际科学博览会现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戴维,给全场的小朋友上了一堂趣味十足的化学实验课——什么是化学反应。


 

生活本身就是化学反应

究竟什么是化学反应?在戴维看来,生活本身就是化学反应。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化学反应。”戴维说。科博会现场,戴维使用日常的生活用品,如蜡烛、酵母粉、美年达饮料、果冻、洗发水、医用酒精等等,做了一场场精彩的化学实验。

戴维问一个正在观看实验的小学生,“你家谁做饭呢?”小学生回答,“是妈妈。”“你知道么,做饭也是化学反应,吃饭更是化学反应。你妈妈把生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将生肉做成美滋滋的肉饼,这其中都离不开化学反应。而你吃了饭,又把饭变成了身体的能量和味道不太好闻的‘黄色液体和固体’,这也是化学反应。所以,以后你们回家吃饭,可以跟妈妈说,谢谢妈妈做了一顿丰富可口的化学反应。”

戴维表示,很多人认为,化学实验需要到实验室才能做,这种想法并不对。

“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许没有机会去实验室,但是很多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有化学成分,都可以做各种实验。”戴维说,日常生活无处不化学,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来吸引孩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不仅要让他们看到化学实验中的神奇变化,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为中国学生科普20余年

作为一名化学家,今年已经60岁的戴维,当初没有选择一般化学家都会选择的科研工作,却走上了科普之路,这一走便是20多年。

“还记得,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7年。”当询问戴维留在中国的原因,他说,他喜欢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来到中国,并于1996年正式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定居中国,至今已经有22年的时间。

“当年,和我一起来中国的还有很多英国同事,他们后来都回国做科研了。他们问我,你留在中国搞科普能有什么前途?其实,他们没看到,中国从1987年到1996年之间的变化,87年的中国也许确实很落后,但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尤其是近几年,政府提倡科学教育,现在小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和10多年前大不相同。”戴维说。不过,戴维也坦然,尽管如此,中国的科学教育与英美还有差距。

“给7岁的小孩子做化学实验,英国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反应一样,都是‘哇,好神奇呀!’可是如果给高中生做实验,中国高中生还是‘哇,好神奇呀!’英国的高中生则是‘早做过了!’”戴维说,中国的学生真正做过化学实验的并不多,“在国外,包括英国,学生做实验比较多,也会有相对应的很多考试,像实验考试之类。所以如果英国学生没有做过很多的实验,他拿不了高分。但中国的高考完全不一样,中国学生没怎么做过实验,照样可以拿到高分上清华北大。”

幸运的是,如今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从2011年开始,我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另一位同事,就开始专门给各个学校的高中生做化学实验,并教他们各种化学原理。也有一些其他高校的老师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人数都不多。”戴维坦言,科学普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普及年龄越小越好

据戴维介绍,现在北京学生的科学课从小学1年级就开始了。而南京,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的。

来自南京复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屈锦图告诉记者,她每周有两节科学课,内容包括化学实验、气候观察、花卉种植等等。戴维教授此次现场实验中使用的不少器具,她都接触过。当记者询问,在戴维的实验课上,火焰突然窜得很高,又喷出大量气体,是否觉得害怕时,屈锦图说,“我一点也不害怕,我觉得很好玩。”

“化学实验就是要从小孩子们开始做,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最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避免他们失去好奇心。要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到有意思的实验,认识到科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科学更感兴趣。”戴维说,当然,针对小学生的实验,安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给小学生做实验前,首先会做安全检测。而且,给他们使用的的实验器具,如量杯等都是塑料的。实验过程中,不使用明火,各种化学材料也都是无毒无害的。我相信,未来全中国的科学普及会慢慢向更低年级做起。”

戴维还提醒学生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对科学、对实验感兴趣,建议多花时间加以培养。“有一些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很喜欢化学,很喜欢科学,但是我有点担心,如果他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科学,是否影响他学习数学、英语等等。我说,也许化学会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因为孩子们跟我说,我很喜欢化学,我长大了也想做化学家。我说太好了,但是化学是离不开数学,离不开英文的,如果英文不好,你做不了化学家,数学不好,你也做不了化学家,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努力地学习英语,努力地学习数学,才会变成化学家。”戴维说。

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原文链接:http://www.jskx.org.cn/art/2018/8/20/art_79_79499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化学反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