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发院士:顶天的成果一定能立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18

11月18日,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2018年度未来科学大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张启发教授与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分享100万美元的“生命科学奖”奖金。

9dc7a6.jpg

对于此次获奖,在接受媒体群访时,张启发表示非常意外。“大家讲起生命科学,都是非常‘高大上’的,它是关于‘生命’的。但是今年的获奖者都是种水稻的,‘农民朋友’能获奖,非常意外”。

张启发表示,过去30年来,水稻生命科学的研究差不多从零起步,而本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命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大量基因被揭示出来,应用于生产,主要是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水稻科学家在一些高水平科研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占到一半”。

他将这次获奖视为对中国水稻科学家过去几十年研究成果的肯定。“我们从零开始,做到世界前沿。中国做水稻的科学家很多,随便抓一个来都跟我差不多,谁得奖都是随机的。我们三个人代表了这个领域,代表中国水稻科学家获得这个奖项。相信中国水稻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多的贡献”。 

张启发认为,今天中国水稻界取得的成果是稻田里“长”出来的。“看看我们的品种资源,看看我们的育种情况,看看过去几十年影响水稻产量的基因,看看这些基因是怎么调控的,再想想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基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去找原因,找到以后再看它的调控机制,这样一下就发现不得了的成果。这都不是从我们的教科书上找到的,也不是从杂志上找到的,而是从水稻田里长出来的东西”。

在他看来,中国水稻界有影响的几大成果,“都是我们水稻田里‘长’出来的。“‘长’出来的这些基因,我们把它拿去做机理分析,发现有非常奇特的现象。如果把他们写成故事,都会成为非常漂亮的故事”。

张启发经常跟学生分享这样一句话,“顶天的成果一定是能立地的”。他认为,做科研不要跟风,不要看权威,“看着水稻田里长出来的东西,你把它弄清楚,你也可以得到顶天的成果”。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词

获奖人:李家洋 袁隆平 张启发

“生命科学奖”表彰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水稻承担着养育中国乃至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重任。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对这些性状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同时,中国南北地域的多方差异对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续改进水稻的性状、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是当代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袁隆平教授开创性地培育出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并得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为显著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不同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其性状会优于亲本,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况下难以存在不同亲本水稻的杂交后代,杂种优势亦不能得以体现。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杂交水稻育种体系的成功,证明杂种优势同样可适用于水稻,由此奠定了利用杂种优势有效地选育高产高抗水稻品种的理论基础。

继袁隆平教授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张启发教授和李家洋教授开拓性地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张启发教授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与张启发教授在杂种优势的工作相辅相成,李家洋教授致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对其产量的影响,发现水稻分蘖数和穗型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通过株型间的特定组合寻找在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来设计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为指导,李家洋教授培育出20个水稻新品种。自2016年起,这些水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3千5百万亩。

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张启发教授在推动水稻产量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下相得益彰,获得了重大成就。他们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国计民生的巨大影响博得国际科学界的公认。据此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以奖励他们的卓越成就。

来源:《科界》原创

未来科学大奖 水稻 张启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