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状与功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15

植物性状(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是指能体现植物对环境适应、世代繁衍、并(或)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特定属性。由于大多数植物性状易于测定且具有明确的生态功能,使植物性状时空变异、性状与功能关系等研究成为贯穿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话题。12月8日,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青年生态学论坛”,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召开了“植物性状与功能”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18个单位,92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于贵瑞研究员首先简要介绍了与会专家和组织本次研讨会的初衷,并建议本次研讨会采取分主题汇报+集中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本次会议共分为四个主题:1)生态系统性状;2)性状变异与演化;3)性状与功能;4)植物性状网络。

会议的第一个主题为“生态系统性状”,由于贵瑞研究员主持。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何念鹏博士作了题为“植物功能性状:从器官到生态系统”的学术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最新的原创性概念(生态系统性状,Ecosystem traits),并从基本定义、内涵、数据基础、推导方法、案例和潜在科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以研究团队基于规范化测试数据构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性状数据库(China_Trait)为基础,探讨了生态系统性状连结传统性状与宏观生态研究桥梁的功能。与会专家对Ecosystem traits的科学意义、中文翻译、定义、潜在问题、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会议进入“性状变异与演化”主题。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朱教君研究员主持,来自清华大学的王焓博士汇报了“叶片功能性状的可预测性”、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聪聪博士生和张佳慧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全球森林叶片气孔性的变异与演化”和“植物不同器官C:N比的变异与演化规律”。三位汇报人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重点围绕性状变异与演化规律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导性问题、改进方法,以及如何将性状可预测性用于生态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第三主题为“性状与功能”,由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马克平研究员主持。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刘晓娟博士、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庾强博士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吕晓涛博士分别汇报了“植物功能性状与森林群落格局和动态”、“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性状的影响”和“氮沉降对草原植物养分性状的影响”。随后,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了性状与功能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建议需要进一步明确性状和功能的科学内涵以及性状与功能关系如何应用于实际等问题。

最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员主持了第四主题“植物性状网络”。来自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李颖博士生作了题为“植物性状网络(Plant trait network):探讨植物适应与生产力优化的新途径”的报告。她详细汇报了团队最新发展的植物性状网络的定义、理论基础、构建方法;并结合China_trait数据库,给出了植物性状网络在中国东部森林样带的研究案例与未来研究展望。与会专家高度赞同该概念和方法体系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并从其构建方法和结果解译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合理优化的建议。

此次研讨会采用分主题汇报并集中讨论的模式,很好地凝练植物性状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前沿和发展态势,将一定程度的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活动照片




来源:escorg 中国生态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jE5Nzk1Nw==&mid=2649159086&idx=1&sn=82e744d1ffb0d6842a3d58d0893e106c&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生态系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