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绿会成立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BASE)| 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18

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中国绿发会理事会上,周晋峰博士做了关于绿会应成立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BIOLOGY AND SCIENCE ETHICS, 简称BASE)的建议报告,并结合最近发生的基因编辑事件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学领域的伦理问题,对成立该委员会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做了详细阐述。




11月底,中国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世界首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此事件在学术界与公众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引发了122位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发布联合声明,对此极不负责任的事件予以强烈谴责,认为其中存在不可估量的科学和伦理风险。在国际社会上,也不乏有些机构或人员质疑这是由中国政府参与推动的一个不符合伦理、不尊重科学的事件。尽管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已分别就此事件正式发声、表态,但国际社会对此事关注度依然非常高。


中国绿发会作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家一级学会,收到诸多国际机构对此事的问询,并询问绿会态度。


基因编辑,从1981年,第一株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建立,到1997年体细胞克隆羊多莉(Dolly)问世,再到2014年,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成功创造出定向突变的基因工程猴……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除了在动物研究方面发展循序,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治疗人类疾病方面的研究,也备受瞩目。2018年12月1日,美国有关部门批准了一项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实验,用以治疗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衰退疾病。


微信图片_20181218101041.jpg


此外,基因技术还被应用在灭绝物种的复活研究方面。2009年,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使大约于2000年在地球上灭绝的布卡多野山羊成功“复活”,并在当时学术界引起轰动。


与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人们对该项技术可能被用于突破伦理道德底线行为的担忧与恐惧,由此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为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关切,12月初,中国绿发会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筹备工作组曾专门组织召开电话会议,并与德国生物伦理专家交换意见,对基因编辑、农场动物福利、动物伦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也同步启动了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的具体筹备工作。


绿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同时表示:基因编辑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绿会作为该领域的专业基金会,应在此领域有声音、有态度。而仅绿会内部自己的声音和态度,是不全面、也缺乏充分代表性的。成立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并通过这个平台,把国内院士、国际专家请进来,共同发表意见、进行研讨,同时吸收公众意见,将相关情况及时向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反馈,并在国际社会发出来自中国社会组织的专业声音,是很有必要的。该委员会的成立,也可以持续的为科学家、政府、社会提供服务。绿会已就此项工作的可行性与华大基因的院士、专家进行了充分沟通,同时也将保持科学严谨态度,继续征求各相关领域专家意见。


理事会听取了周晋峰的报告,并一致通过此项建议。


文/Tammy 审/XiaoQing 编/Angel


推 荐 阅 读:

胡德平:绿会要多联系科学家、企业家,为政府、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707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