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思】小议微信朋友圈对科研群体的影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25

随着手机的普及,加入微信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


  朋友圈的心理学是值得研究的。浏览朋友圈搅动着观看者的心绪,观看者也会转身积极地成为发布者、表演者和“成功者”。朋友圈造成了幻觉,即每个人的生活看来都是那么丰富多彩,而且时时刻刻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幻觉是错觉,原因很简单: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发一条信息到朋友圈,观众的时间就会被内容丰富多彩的朋友圈所填满。其实想一下就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的每个时刻都如朋友圈发布的那样丰富多彩,这只是所有人合并在一起给观众带来的错觉而已。而理智之所以来不及思考,也很简单,是因为情绪和感觉已经先于理智发生了作用——它们与浏览的行为同时发生。



  当人们习惯于浏览朋友圈,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情绪与心理被朋友圈所影响乃至控制;第二,学会用一种文艺的视角审视生活点滴,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画面或心理,发布到朋友圈与人分享,期待点赞与评论。


  朋友圈影响到观看者心理的因素众多,如加入朋友圈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转发什么消息,发布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一般来说,除了极富个性(内心感悟等)或生活性娱乐性(俗称“晒玩”“晒娃”“晒吃”等)的内容外,转发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新闻报道、研究成果等也是朋友圈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科研群体来说,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活动等也成为朋友圈的一大功能。所以,朋友圈充分行使了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广告、宣传、展示和推广作用。


  对于科研群体的朋友圈来说,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速度无疑大大提升了研究者接收最新科研成果的效率和范围,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渠道。但必须承认,这一新型媒体平台也为科研带来了一种颇为隐蔽的弊端,尤其是对人文类学科而言。这一弊端与前述的心理影响有关。



  就像前面所分析的,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发布各自的精彩生活,就很容易给观看者带来“瞧,所有人都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的错觉。如果观看者是比较理性且心态积极的人,那么,他对此不会有太多不良的心理反应,他还会将朋友圈所见的比较令其心动的、有价值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计划列表中。这样,他就能充分利用朋友圈这一自媒体平台获取有用信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朋友圈毕竟不是传统的媒体平台,不是单纯的广告平台。后者与观看者鲜有社会关系的联结,只提供纯粹的消费信息。朋友圈却不然,它除了提供实用信息外,还使得观看者加入到有或密切或不那么密切的社会关系联结的人群中,这就注定了观看者观看时的心态很容易发生波动,前两年的网络用语“羡慕嫉妒恨”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观看者可能产生的这种复杂心态。


  朋友圈对科研群体(尤其是人文类学科)会造成负面影响,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因为观看者在一时之间接收到的科研成果信息太过密集,以至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所有的同行正在快速产出科研成果。而这种错觉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观看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于是利用自媒体平台获取的最新成果,加紧自己的研究,也以比以往更高的效率产出科研成果,发布于自媒体平台。另一种结果则是,由这种错觉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乃至于焦虑情绪,打乱了以往正常的研究节奏。



这两种结果,许多人都以为前一个是积极的,好的;而第二个是消极的,不好的。但第二种只是发生在那些素质比较差、或者喜欢给自己找借口的人身上,这样的人在科研群体中显然为数不多,所以,第二种结果也就是个别的、偶然的了。


  事实上,恰恰是第一种被认为积极的、好的结果,可能更具危害性,因为它更具隐蔽性或欺骗性。那么,为什么更高的科研效率或更多的科研成果,反而是一种危害呢?这当然与科研,尤其是人文类学科的研究特点与规律有密切关系。人文类学科(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社会科学)比起自然科学的研究,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和洞见。如果在自媒体平台技术的推动下,营造出了一种热闹非凡、你追我赶的态势的话,那么,这种态势很难说不是一种假相,而其真相则是研究者在紧迫感的促使下不得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甚至粗制滥造,最终为学术研究添加了一个个泡沫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哪怕表面上浮着很多泡沫,但底下终归有“干货”,成果的基数大了,从概率的角度来猜测的话,“干货”的数量也不见得会更少。所以,总体上还不能看成是有害的吧?的确,如果我们只计算有价值的成果数量的话,很难说这个数量是更小了,但更紧要的问题是,如果整个科学研究界的氛围是异常紧张、急躁、冒进的,那么,科研的生态环境就发生了变化,在这时候仅仅拿有价值的成果数量来衡量就是狭隘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


来源:SHKX47 上海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xMTUxNA==&mid=2653009914&idx=2&sn=1666b4d223f640510cd97d5dfce6d59c&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自媒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