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基于原位可控凝胶化,制备出多层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3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具有其它负极材料无法匹敌的比容量,成为科学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电极在脱嵌锂时会发生高达300-400%的体积变化,严重影响硅负极的结构稳定性,且其导电性较差,制约着硅负极的实际应用。

20190403162200_80845b.jpg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及纳米学院合作,基于原位可控凝胶化过程,制备出Cu导电添加剂及碳纳米管增强的多层硅/碳复合结构。其多层结构特征和碳纳米管增韧碳基体可有效释放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巨大应力,Cu导电添加剂的引入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该复合材料电极在1A·g-1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900次循环后比容量达到1500mAh·g-1;在4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展示出1035mAh·g-1的比容量,充分表明在硅颗粒巨大体积变化过程中电极材料仍保持优异的结构稳定性。该复合电极材料的Li+扩散系数在10-11至10-9cm-2·s-1范围内,具有快速充放电特性。

该研究工作通过微观组织和界面结构的巧妙设计解决了硅负电极体积效应这一瓶颈问题,有望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硅负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成果以《原位合成铜颗粒修饰层状碳基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复合硅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In Situ Synthesis of Multilayer Carbon Matrix Decorated with Copper Particles: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i as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IF=13.709)上发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强度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是基于材料学院与纳米学院(苏州)联合培养博士生取得的成果。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为:

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10.1021/acsnano.8b08088

20190403162200_829658.jpg


来源:Polymer-science 高分子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M5NzA5OA==&mid=2651716987&idx=6&sn=7d96a1b887bf226dc7ae033dbfda324a&chksm=8b49ef3ebc3e662813201dad92f884de1d7831e02e5df6ab6a6bb1eed6f2e04bdcb8abaddfb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负极材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