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朱汉斌 丁宁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4
选择字号:
大湾区科技走廊建设三问


 

■本报记者 沈春蕾 朱汉斌 通讯员 丁宁宁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其中,《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先后走访了四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邀请相关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之出谋划策。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廖兵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陈广浩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

 


 

樊建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倪明选 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

 


 

李烈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梁耀铭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优势如何互补

建设国际水平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需要四个城市扬长避短, 利用区域创新优势,开展区域协同创新。那么,如何才能把四地的创新要素汇聚到整个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中呢?

倪明选:广州的优势是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有广阔空间;劣势是传统产业积累深厚,转型存在一定阻力。广州作为广东省会,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平台资源,整体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然而广州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数量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缺乏灵活性。

深圳的优势是创新科技呈辐射发展态势,成为带动经济的龙头支柱。据最新统计,深圳的专利数已占据全国总数的43.5%;劣势是房价不断上升,对最具活力的初创及中小企业有挤出效应。深圳科技产业体系健全,有着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球500强企业已有270余家进驻深圳,拥有腾讯、华为等一批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然而深圳仍缺少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机构。

香港的优势是国际金融中心,有走向Fintech(金融科技)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政府科创政策好,决心大、投入多;劣势是相关顶层设计和细节尚未达成共识。香港拥有4所排名全球前100名的大学,其在人才、科研、金融、法治等软硬实力方面有显著优势,然而香港的全球性科技创新企业缺乏,活跃的创新科技生态圈有待完善,且制造业基础薄弱,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澳门的优势是有丰富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财政相对充裕,投入科创产业及基础研究的经费不断上升;劣势是信息化基础和设施相对薄弱,人才匮乏。

廖兵:广东省科学院作为一个省属的研究机构,它承担的任务是聚焦产业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提供公益性的科技创新支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广东省科学院必须发挥汇聚港澳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势,对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要提高广东省科学院的自身创新能力,只有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了,真正成为国内一流研究机构,才可以发挥汇集港澳创新要素的功能。第二,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广东省科学院在前沿性、原创性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樊建平:“创新”二字在《纲要》中被提及的次数高达175次,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要围绕“创新”展开。《纲要》对深圳的未来规划就是“创新创意之都”,要着重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时间里,深圳一跃成为全国的创新转型标杆,华为、腾讯、大疆和华大基因等本土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这些都得益于深圳有效的创新生态。

一直以来,深圳主要的优势聚集在政策机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但是对标世界其它创新之都,深圳的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会让其在未来发展的人才寻求上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创新载体的缺位、在源头创新上的短板也会影响深圳的转型。

近年来,上述局面正在改观。深圳开始陆续推进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遵循“M(生产)-E(工程)-T(技术)-S(科学)”发展路径,从以前技术围绕生产转,到现在打造了“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产业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从“生产线经济”到“实验室经济”。

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圳不仅需要看到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当前,深圳最需要做的是引进高端人才并留住人才。

徐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不仅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同时也结合深圳这样一个国家制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机制予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各个城市的资源,比如说,香港基础性的人才比较多,深圳应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比较多,把这两边的人才组织起来,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瓶颈如何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融互通不能盲目照搬现有世界湾区的现有案例或机制。因为大湾区是制度的创新,不仅是经济制度创新,也是政治制度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在尊重大湾区的特性和发展轨迹的同时打破瓶颈?

倪明选: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在发展速度、占地面积、人口数量和航运物流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国两制三地”既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性所在,又是挑战性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央的有力协调,主持建立局部利益之上的整体利益协调机制,用行政的手段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行政力量。

然而,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仍存在较大落差,需要一批一流的高等学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汇聚,为湾区高质量发展培养多层次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南沙分校、澳门大学横琴产学研基地为港澳人士流向内地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广阔天地。

真正实现人才的互通还需要做到:一是消除专业对接障碍。制定各项人才政策时,更多考虑港澳专家学者的特殊性,如劳动关系认定、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申报年龄限制和职称互认等。二是保障安居乐业。制定港澳人员相应的购房政策,制定三地个税因税率不同的免税或抵扣方式、提升回乡证功能与身份证功能等同、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及娱乐配套设施,确保他们有充足的信心在湾区安居乐业。三是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推动港澳与湾区交通无缝连接,发挥港珠澳大桥的作用,同时促进轨道交通的积极对接,保障要素流动,实现三地紧密合作。

港澳和内地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不光是人才、货币和金融政策不同,法律体系也不同,一定要重视三地融合对接的法律研究工作,法律研究在科创走廊推进过程中必然担任先行者的角色。可以参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为在法律体系不同的三地高效组织建设管理,由三地政府签署“三地协议”成为必要,还可考虑成立由三地政府代表共同构成的三地科技联合工作委员会,并纳入总体管理组织架构。

以澳门为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带来的机遇是,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立足澳门,面向内地及“一带一路”,有效解决澳门市场狭窄和科技行业人资不足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挑战是澳门青年及初创企业需更了解内地法律、经济运营业态,勇敢面对竞争压力和强度,夯实能力,增强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

李烈军:在社会制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广东珠三角地区是社会主义制度,会在内部的要素流动、贸易、区域合作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制度的阻隔和摩擦约束。

在经济体制方面,三个独立关税区使得广东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经济自由度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在经济合作中常常面临对接不上的问题。此外,在经济发展理念及政府介入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广东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之间在开展经济合作时,经常受到理念差异的约束,受到三地政府发展力度差异的限制。

因此,如何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突破现有的制约因素,实现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今后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梁耀铭:从目前来看,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相比于广东省内外部分发达地区,在产业集聚度、市场品牌、自主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并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建议广州应该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充分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进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优化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学习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先进发展模式经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与港澳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打造行业顶级智库。

作为广州本土的高科技健康服务企业,金域医学早在2011年就进入香港,服务香港市民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高端医学测试和科研合作方面的探索。我们正探索粤港澳的创新合作机制,希望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汇聚全球医检技术创新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建设。

实践如何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那么,如何才能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

徐扬生:从科研方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打造成为国际创新和科研中心。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其实很难打造,但香港和深圳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深圳可以说具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产业链,在这样的基础上,联动香港的高端人才、基础建设和研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创新的科学中心;而香港的科学研究建立也有很长时间,怎么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还是要和产业链连接起来。这个产业链在哪里?在深圳。

就科研合作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一方面,广东的高校其实不少,新建的高校也不少,但规模都比较小且刚刚起步,应用类的专业比较多。另一方面,香港有8所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很强,科研人才也很多,其实可以做很多的资源协调工作,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

在金融方面,香港是一个国际的金融中心,而金融工程的真正应用其实是在深圳这边。此外,深圳、广州以及周边一带的制造业很发达,这些企业跟香港、澳门、深圳高校可以形成产学研的联动。

倪明选:今年3月15日澳门大学与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该基地是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可结合澳门与内地创新科技优势,吸引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将澳门创新研发的科技成果在内地转移转化。

近期,澳门大学先后与中山大学共建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珠海横琴新区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共建脑与认知科学实验室。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的一系列科技研究合作项目,体现了澳门大学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探索通过教育产出带动澳门科技创新,培养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转型发展的愿景和姿态。

陈广浩:近年来,中科院正在积极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随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陆续落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目前,中科院在大湾区已布局6个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在谋划建设珠三角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源头活水,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到大湾区工作,还在大湾区形成更多、更好的新兴产业。

樊建平:深圳先进院一直以来紧贴创新发展的脉搏,拥有全球的高端人才和新颖的体制机制模式,具备扎实的科研实力;港澳地区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靠的司法制度,并且国际联系紧密,是交流新理念、新技术最理想的环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各大高校在科研、教育、产业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发挥粤港合作的桥头堡作用,打造粤港澳合作的最佳枢纽平台。

目前,位于深圳和香港之间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成为集国家自主创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平台、深化深港紧密合作关系平台三大平台于一身的重点发展区域,深圳先进院也将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布局建设“深港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深港高端医疗设备创新中心”,以及“前瞻性国际化综合性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

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纲要》提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如果说源头创新是补短板,发力新技术则是开辟新域,开辟新域带来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补短板,着眼未来开辟新域,关注人类下一轮发展的新型创新业态,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促成全球科技中心的新转移。

《中国科学报》 (2019-04-04 第5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