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神秘水星现身东方低空、太阳暗条爆发过程、首套PET探针合成新设备、预防中风、“远程缴械”免疫系统、诱发癌症物质

今日科技话题:神秘水星现身东方低空、太阳暗条爆发过程、首套PET探针合成新设备、预防中风、“远程缴械”免疫系统、诱发癌症物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11

来源:山东科协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1神秘水星4月12日迎来今年首次西大距 黎明时现身东方低空


▲图片来源:网络


天文专家介绍,4月12日,今年的第二次水星大距、也是首次西大距将在天宇上演。届时,如果天气晴好,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双筒望远镜有望在大距前后几天早晨,一睹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水星“芳容”。

水星属于地内行星,其公转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地内行星有个特点,就是总喜欢和太阳不离不弃。由于距离太阳太近,水星经常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每年只有数次短暂的可观测机会,从而成为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中最难看到的一颗。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阳的角距达最大即“大距”时,公众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

水星在太阳东边距离最大时称“东大距”,在太阳西边距离最大时称“西大距”。“东大距”时,可以在黄昏时分的西方地平线上方找到水星;“西大距”时,水星则在黎明时的东方低空出现。


——新华网


2新浮现磁场导致太阳暗条爆发过程揭示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捕捉到新浮现磁场导致暗条爆发和暗条形成的完整过程,在此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太阳暗条是太阳色球单色像上的细长形暗条纹,是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其形成过程涉及太阳上磁场在一定条件下重组转化为暗条磁场的过程,经常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的产生,而日冕物质抛射又是空间天气最主要的驱动力。利用高分辨率的太阳观测设备追踪活动区暗条的形成、演化及爆发的完整过程,对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太阳上磁场的演化和太阳爆发活动的初发机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云南天文台杨波和国家天文台陈华东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观测的高时空分辨率Hα和TiO数据,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的极紫外和矢量磁场数据,追踪了发生在早些时候活动区11791中新浮现磁场浮现及其与附近暗条磁场系统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


——《科技日报》


3浙大研发出国内首套PET探针合成新设备服务精准医疗


浙江大学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所教授张宏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这项分子影像探针合成研究成果,不仅极大拓展个体化、精准医疗的PET临床应用,还可为相关新药研发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于我国抢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制高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PET,又称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浙大研制成功的样机,具有低成本、多模块、快合成、自动化等特点,采用微流控芯片模块化策略,在一台仪器上可以合成不同的PET分子影像探针。

据悉,团队历时12年,突破了高可靠有机反应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工艺、多流路试剂注入和产物引出、零死体积微单元的接口,以及气液流体控制系统、软件控制系统的集成等多个主要技术难题,形成9项重要专利,并且在放射量、制备时间、前体量、溶剂消耗量、功率消耗、设备成本等关键能耗指标上,较现有设备降低62%至98%。


——科学网


4新研究驳斥适度饮酒可预防中风观点


一些观点认为每日适度饮酒可预防中风。但中外团队日前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展的最新研究所得出的证据否定了这一观点,随着酒精摄入量增加,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也会逐步提高。

此前不少研究显示,过量饮酒会增加中风的发生率,但对少量或适度饮酒是否会增加或减少中风发生率,一直以来还未有明确定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中国50多万名成年人饮酒情况,并展开了长达10年的随访。

结果显示,与不饮酒的人相比,平均每天饮酒量为1至2杯的男性中风风险会增加10%至15%,平均饮酒量达到4杯的男性中风的风险会增加35%。轻度或适度饮酒并没有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新华网


5美科学家确认癌细胞可“远程缴械”免疫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确认,为阻止被机体免疫细胞攻击,某些癌细胞可以释放一种秘密武器破坏淋巴结,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这解释了为何多数癌症对现有免疫疗法不敏感,为开发新疗法甚至癌症疫苗提供了思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4月4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报告说,某些癌细胞会释放被称作“外泌体”的小囊,对躲避免疫攻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泌体”携带着使免疫细胞“缴械”的PD-L1蛋白,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抵达淋巴结这个生成免疫细胞的大本营,从源头上破坏了免疫细胞活性。


——新华网


6简易传感器可监测海产品中诱发癌症物质


▲图片来源:网络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简易的光学传感器,可直接确定海产品体内有害物质孔雀石绿的含量。该方法简单、方便、成本很低,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食品化学》杂志上。

孔雀石绿广泛应用在工业捕捞中,目的是预防和治疗鱼类、虾状物、软体动物的真菌、寄生和细菌感染。但这些物质在海产品体内累积太多后,作为食品消费的海鲜就变得危险了,因为孔雀石绿可致癌。

为此,托木斯克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便宜的光学传感器,根据颜色来确定海产品内的孔雀石绿的含量。


——《科技日报》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7228&idx=3&sn=bb697528d98a0f8bf2131449f112becb&chksm=e819a6e0df6e2ff68ab29803c42090fc3f000019376c0bca2b22e7a612dcb87a56692d65a93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