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已经开始污染海洋最深处 | 科技早头条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5-15

来源:环球科学

· 生态·

人类在万米海沟发现塑料垃圾

近日,一组美国探险团队搭乘潜艇探索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10927米,打破了深潜深度记录。在4小时的探索过程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数种独特的海洋生物,还发现了一个塑料袋和糖果包装纸。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已经直抵海洋最深处。

· 材料 ·

用光敏“生物胶”修复伤口

在一项最新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浙江大学欧阳宏伟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以让动脉和心脏创口闭合的光敏胶粘剂。 在创伤后或手术中,如果不及时缝合,伤口将难以闭合。对于胶粘剂,则要求它不仅要对湿组织有较强的粘附力,其强度也要能抵抗高血压和心脏跳动时的血液流动。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模仿细胞外基质构成的凝胶,能在紫外光照射下迅速固化。在对猪的初步实验中,作者的系统能够使猪肝上的创口闭合。随后,作者又通过一组猪外科手术表明,这种水凝胶也能让猪心脏的创口在无需缝合的情况下闭合。

· 人工智能 ·

旧金山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本周,美国旧金山监事会以8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批准了一项禁令,禁止包括警察局在内的政府机构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旧金山也成为美国首个推出此类禁令的大城市。目前,美国多地警方已经开始运用面部识别技术搜寻罪犯,在去年的安纳波利斯枪杀案中,这项技术帮助警方找到了凶手。但与此同时,这也遭到一些人权组织的反对,认为警方可以滥用这项技术。

· 古生物 ·

科学家发现首例菊石琥珀

20190515101041_15b6fa.jpg

图片来源:NIGPAS

琥珀里通常会有一些森林生物,而水生生物则极少。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首例包含菊石的琥珀。菊石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这只菊石和其他40多只生物被困在这块来自缅甸北部的琥珀中。研究人员利用微型CT得到了高分辨率的菊石三维图像,分析发现该菊石是一只幼年Puzosia(Bhimaites)亚属的个体,推测属于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也是罕见的利用琥珀内容物测定年代的案例。

· 微生物 ·

海洋塑料威胁产氧细菌

20190515101041_18abb6.jpg

图片来源:Chisholm Lab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除了对鱼类和海鸟造成威胁外,海洋中的塑料制品还会渗出有毒的化学添加剂等物质,影响一种光合细菌——原绿球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这些细菌生产了全球10%的氧气。研究人员将海洋不同深度中的两种原绿球菌暴露于两种常见塑料制品:高密度聚乙烯购物袋和聚氯乙烯垫子中渗出的化学物质中,发现这些化学物质会损害它们的生长和功能,影响产氧量,改变其基因的表达。这表明海洋塑料污染可能对包括微生物群在内的生态造成更广泛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于《通讯-生物学》上。

· 遗传学 ·

科学家测出果蝇的全部着丝粒片段

目前,人们已通过DNA测序获得了成千上万种动植物的基因组,但其中大部分基因组都缺失了高度重复的DNA片段,比如着丝粒序列。在一项发表于PLoS biology的最新研究中,来自康涅狄格大学和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果蝇中所有的着丝粒序列。研究人员结合了多种方法:对较长的DNA片段进行测序,纯化粘在着丝粒特异性组蛋白上的着丝粒片段,以及用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染色质纤维。这项研究不仅绘制了果蝇着丝粒的完整图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利用果蝇基因组进一步了解着丝粒序列的功能和演化。

· 化学 ·

中国科学家造出全新单原子纳米模拟酶

纳米酶是具有酶特征的纳米级催化材料,不仅制造成本低,稳定性也很高,易于大规模生产和储存。这些性质非常适用于生物传感,组织工程治疗和环境保护中。然而,现在的模纳米酶技术还不够成熟,制造尺寸小,并且活性位点很少,远远比不上天然酶的催化活性。近期,来自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的科学家开发的新型单原子纳米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利用碳纳米框架和FeN5活性位点,模拟了一种天然酶(细胞色素P450),该天然酶在抗菌中有重要应用,而纳米酶可以完全模拟其所有活性位点。这意味着全新合成的单原子纳米酶在保持其他优点的同时,还能高效实现天然酶功能,其将有望应用在未来的纳米生物技术中。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的《科学·进展》上。

· 交通 ·

时速400km,日本测试新一代高速列车

20190515101041_1a3748.jpg

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已经开始对新一代试验列车ALFA-X进行试车,开始为期3年的试运行。ALFA-X的设计时速可达400km,实际载客运行时速将达360km,将超过复兴号成为世界上载客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铁。按计划,这款新型列车将于2030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来源:huanqiukexue 环球科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1Njg2MA==&mid=2651994295&idx=1&sn=ec30bf06c45bfa3d4e4cee259db846b0&chksm=bd6b07448a1c8e52ef1cad4a44ea4601b3b650f9b0f1deda2a9cf522c56e059428eaaaa493d6&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生物技术 海洋污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