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17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中国的科学家们,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他们的精神激励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奋斗中成就梦想,为培养祖国未来的科技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91017181517_578669.jpg

芳草芳华 人生路必曲 

仍需立我志 求新服务不爱名

允公允能 竭诚为国兴

努力不为私 惭愧国人赶超心

陈芳允(1916.4.3—2000.4.29)是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国家“863”计划发起人之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理论奠基者。

陈芳允是浙江省台州市人,5岁时开蒙,开始读《论语》《孟子》。1928年秋,12岁的陈芳允进到黄岩县立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黄岩中学读初中。他是一个尊师好学的学生,当时他的国语、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成绩优秀,从这时起,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1931年夏,15岁的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进入高中没几天,就碰上了“九一八事变”,陈芳允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上南京请愿,后请愿学生被蒋介石派兵押上火车送回上海。

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后,至1941年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在任之恭、孟昭英指导下工作。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这套仪器曾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后还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作为他们研究的参考。

20191017181517_5961ae.jpg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陈芳允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研究生理实验用的精密测量设备,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经过1年,筹备处具有一个研究室的规模,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所长为钱三强),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有微波技术、电子线路技术、计算技术等几个研究组和1个实验车间。1955年,39岁的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订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学院在新技术方面成立了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和计算技术4个研究所。陈芳允调入电子学研究所,任该所脉冲技术研究室主任,开展毫微秒脉冲技术研究和机载单脉冲雷达的研制,直到1965年。 

1957年,陈芳允对世界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套测量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陈芳允从1965年开始参加中国空间技术工作,于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究工作。

“文革”开始后,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转到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进行。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止。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7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法国之后第4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了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1984年,陈芳允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1988年后担任顾问,仍十分关心中国重大国防工程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经常参加重大研究项目的方案论证会或技术评审会,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出谋献策。

20世纪70年代初期,陈芳允就开始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的研究论证。如何使地面测控设备控制36 000千米高空的卫星?陈芳允提出采用微波频段,多功能统一在一套设备上,同时实现跟踪测轨、遥测、遥控、数传。1984年4月,这个系统在我国发射第1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和制订工作的主要参加者,陈芳允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1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2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

20191017181517_5f231d.jpg

陈芳允在航天首日封上题词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理事。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1997年4月7—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3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4月29日,84岁的陈芳允因运动神经元病中枢性呼吸衰竭去世。

2010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43191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求新服务不爱名,惭愧国人赶超心!”这是陈芳允写的诗句,也是他的人格和精神的很好写照。

来源: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来源:CACSI198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k4Njg1Nw==&mid=2247486589&idx=1&sn=800ccac24452ec5e5366bbd68dd1f84b&chksm=9f9a9bfba8ed12edcdbffe0be8f656b3a6bafc836c1673e9a7f1733a763b1c70509f7333507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卫星 航空航天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