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开拓植物生理学发展新格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23

来源:今日科协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种子播种后,为什么会萌芽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所谓“春华秋实”,便是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直观认识的写照。在植物形态变化的背后,是人们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但长期以来植物生长的奥秘,一直是个谜。

20191023180313_14e3fc.jpg


舶来的“植物生理学”

植物靠“吃”什么长大?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棵柳树苗植入装有土壤的木桶内,每天浇水,5年后柳枝增加了30倍,而盆中土壤的重量减少甚微。

因此,他认定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海尔蒙特的实验虽不正确,却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而在差不多同时我国《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提出植物利用“气”来生长的萌芽思想。 

随着人们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等现象,渐渐窥探植物生理现象的本质。19世纪后期,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从1925年起,李继侗先生首先在国内从事植物生理学的实验研究。1929-1933年,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等分别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及武汉大学相继开设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建立实验室,开展研究。其设备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甚至连一只试管,一只烧杯,也来自外国。大学并不希望教师做研究,而且没有购置仪器药品和图书的专款,更没有持续的研究经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大多从个人兴趣和取材方便出发,较为狭隘,且无计划。据统计,1929-1949年,国内植物生理学领域发表的论文,不过160余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很大变化,研究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植物生理研究室。1953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成立。1955年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了植物生理专业,其他大专院校,也设有植物生理学教研学组。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有600余人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至此,我国的植物生理学科研人员已初具规模,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1963年10月16日,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共有来自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学会通过了学会章程,成立了理事会,并推选罗宗洛为首届理事长。

20191023180313_17e692.jpg

罗宗洛(1898.08.02—1978.10.26):植物生理学家

忽如一夜春风来 品牌活动处处开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期间便举行了第一届年会,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59篇,大部分是1962年前后做的工作。以数目而论,比解放前发表的论文总和还要多。以质量而言,较之过去深入,论文内容涉及到植物生理各个方面,包括水分生理、生长发育、物质运输、光合作用等。

年会中除了学术论文的宣读与讨论以外,还进行了一些综合性的和专题的报告。综合性的有“三十五年来的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工作回顾与前瞻”,综述了我国植物生理学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大会还针对我国各院校缺少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建议国内尽快编写一本新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以满足综合性大学、农业院校、师范院校的教学需求。

20191023180313_197c7c.jpg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留影

学会成立之后接管了《植物生理学通讯》,该期刊主要刊载植物生理学综合评述、研究工作报告或简报、报道国内外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动态和进展、教学问题讨论和经验交流、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介绍、书刊评价、专题讲座及读者信箱等。

20191023180313_1ce20d.jpg

《植物生理学通讯》

经过植物生理学界几代学人努力,《植物生理学通讯》已从初创时期的单纯教学通讯成长为一本很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被荷兰Scopus(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家核心库收录其中。2011年,《植物生理学通讯》改名为《植物生理学报》。

学会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专题、专业和多学科学术会议或战略研讨会,举办植物生理教学讨论会、植物生理学讲座,开展科普宣传、发放科普资料和撰写科普著作等。

开拓新格局  谋求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分子遗传和细胞工程的蓬勃发展并进入植物生理研究领域,植物生理学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学科的领域、范畴发生了改变。2008年学会创办了英文期刊《分子植物》,逐步发展成国际认可的主流期刊之一。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根据植物生理学领域发展的要求,通过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经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讨论决定,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更名为“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11年,中国科协和民政部正式批准更名。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在罗宗洛、殷宏章、沈允钢、汤章城、许智宏、陈晓亚等前后十一届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取得丰硕成果。现今,学会下设3个工作委员会、10个专业委员会、4个分会,拥有个人会员6412名。

如今,学会出版《分子植物》《植物生理学报》两种学术期刊,策划组织全国学术年会、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植物代谢国际会议、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等品牌学术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组织“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学术与科普校园行”系列活动,累计受众超过100万人次。另外,学会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植物生物学与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教育与普及工作发挥着作用。

(感谢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提供指导)

20191023180313_1e9a94.jpg

[1]佚名.“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05

[2]沈允钢,程建峰.五十载硕果满枝,展未来任重道远——庆祝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有感[J].植物生理学报,2013.06

[3]王天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J].科学通报,1964.01

[4]罗宗洛.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64.03

[5]唐敦静,王天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概况[J].植物生理学通讯,1964.03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官网

来源:gh_7baf8471087f 今日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I0MjQzNg==&mid=2653104088&idx=1&sn=4650893d245457c3a69b8bd65853fd24&chksm=8d14acb3ba6325a5647206bfbcb7f33374539abfb09f207295bfd3344f71e9f69f2472fffb0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植物 生理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