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波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种群波动(Population Fluctuations)**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减少数量;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此外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此外,密度对种群增长率的影响经常还表现不同的时滞现象,如果将逻辑斯蒂方程加进时滞(τ)修正项,即 通过计算已知: 当01/2л时,种群发生稳定的周期波动。芬内迪(J.P.Finerty)1980年发现加拿大极地兔和猞猁以及麝鼠(Ondatra zibethica)以1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旅鼠和某些鼠科动物则经历以4年为周期的种群数量波动。

简介

种群波动(population fluctuation)种群密度围绕环境容纳量水平所作的上下变动。任何一个种群的数量都是随时间而变动的,当种群数量增长达到它的环境容纳量水平后,很少能保持在这一水平上而是经受着不规则的或规则的波动,又称振荡有时种群数量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称为种群暴发,在种群暴发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使种群数量剧烈下降,称为种群崩溃种群数量变动的结果,可能是种群衰落或灭亡,也可能是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称为种群平衡。种群数量变动可分为季节性波动和年波动两大类型。1

季节性波动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的适应性变化所引起的种群数量波动。具有生殖季节性,生活史短促和有季节性迁移特征的种类常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如多数昆虫、一年生植物、淡水或海洋中的多数浮游生物。热带地区虽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许多种类的种群数量表现出与降水有关的周期性变化。环境稳定的热带雨林中,随着植物周期性开花结实,许多昆虫和鸟类的种群数量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由于各年度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某些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为害棉花的盲蝽象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因棉花蕾铃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期的不同,而分为四种类型:中峰型。干早年份出现,警铃两期受害均较轻;双峰型。涝年出现蕾铃两期受害均较重;前峰期。前涝后早年份出现,首期受害较重;后峰型。前早后涝年份出现铃期受害较重。1

年波动种群数量在不同年份间的上下变动。年波动分为两类区:一、不规则波动。大多受非生物因子,特别是气候因子的年度变化所控制。根据中国上千年的气象和蝗害记录,可以确定干旱是蝗害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二、规则波动(或称周期性波动)。常受种群内部及其他生物因素的控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