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价键理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凝聚体物理学中,共振价键理论(英语:resonating valence bond theory,简称RVB)是一种试图解释高温超导(尤其是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理论模型。1987年,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和印度物理学家Ganapathy Baskaran提出了该理论。此理论认为在铜氧化物晶格中,邻近铜原子相互作用形成价键,将它们固定在位置上。然而,经过掺杂之后,这些电子可以像库柏对一样运动而形成超导现象。安德森在他1987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掺杂铜氧化物中超导的起源是(非超导态的)铜氧化物的莫特绝缘体特性。共振价键理论是在赫巴德模型和t-J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用于研究强关联材料。

简介在凝聚体物理学中,共振价键理论(英语:resonating valence bond theory,简称RVB)是一种试图解释高温超导(尤其是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理论模型。1987年,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和印度物理学家Ganapathy Baskaran提出了该理论。此理论认为在铜氧化物晶格中,邻近铜原子相互作用形成价键,将它们固定在位置上。然而,经过掺杂之后,这些电子可以像库柏对一样运动而形成超导现象。安德森在他1987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掺杂铜氧化物中超导的起源是(非超导态的)铜氧化物的莫特绝缘体特性。共振价键理论是在赫巴德模型和t-J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用于研究强关联材料。1

描述莫特绝缘体的物理性质可用赫巴德模型的哈密顿量来描述:

1971年,安德森最先提出这个哈密顿量有一个非简并的基态,其中电子自旋状态是无序的。在高温超导体发现不久之后,安德森和基弗森等人提出这些材料存在一个共振价键基态,可表示为:

其中C表示相聚最近的二聚体(可认为是库柏对)在一个晶格中占据的体积。每一项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可认为是相同的。在平均场近似中,共振价键状态可以写成古茨维勒投影(Gutzwiller projection)的形式,表示依据科斯特利茨-索利斯相变(Kosterlitz-Thouless)机理进行的超导相变。然而,至今仍没有人对赫巴德模型或t-J模型中的哈密顿量存在这样一个超导基态进行了严格证明。此外,共振价键基态的稳定性也没有得到确认。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嘉骞 - 博士 - 同济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