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臭蛙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南江臭蛙,蛙科臭蛙属物种,生活于海拔500~650 m的平缓山溪内。

物种命名费梁等人通过对分布于四川、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上进行比较后发现:四川省南江和万源县的花臭蛙标本与其他产地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故将四川省南江和万源的标本订为新种——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

形态描述南江臭蛙头顶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而略尖,略突出于下唇,吻长大于眼径;吻棱明显,眼至鼻孔处尤显;颊部微向外侧倾斜,颊面凹入较深;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略小于鼻间距;鼓膜大而明显,距眼后角较近;犁骨齿列2行,略向后中线倾斜,其间距较宽,相距一个齿列的距离,末端与内鼻孔后缘几水平;舌呈长梨形,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前臂较粗;指较长,略扁平,末端膨大成扁平吸盘,纵径大于横径,第一至第四指都具腹侧沟,其沟将吸盘分隔成背、腹面,但背面者宽大,第一指的沟略显,各指端背面有半月形或横置的凹痕;指长顺序为3、4、1、2,第一、四指几等长;关节下瘤大,外侧3指有指基下瘤;内掌突椭圆形,位于第一指基部内侧,无外掌突。
后肢长,约为体长的166.1%,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第三、五趾几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二、三关节下瘤之间;趾端与指端同;趾间全蹼,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其余各趾的蹼均达趾吸盘基部;外侧蹠间之蹼达蹠基部;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无跗褶。
背面皮肤光滑,头和体前部背面有痣粒,体后部痣粒较体前部多而密;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眼前角之间有一白色小点;颞褶较细,在鼓膜后方向下成钝角状斜向肩前方,鼓膜后下方至肩上方有2枚黄色颌腺。整个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部为绿色,间以大的棕褐色斑,有的斑点近圆形,体侧黄绿色,有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点,以上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体侧的斑点较小而不规则;沿颞褶下方有一褐黑色细纹,鼓膜部位色略浅,上下唇缘有褐黑色斑;四肢草绿色,其上有棕褐色宽横纹,股胫部各有4—5条,股后方褐色斑纹大而稀疏,甚明显。腹面浅黄色,雄蛙咽喉部略显浅灰棕色云斑。液浸标本背面棕灰色,杂以
棕色大斑点,体侧斑点褐黑色;腹面白色,雄蛙咽喉部浅棕灰色云斑略显。

第二性征

雄蛙第一指有发达的婚垫,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口角下方有皱褶。

物种鉴别南江臭蛙的特征

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值较小,约为1∶1.34;

2)犁骨齿列短,两内侧间距宽,距内鼻孔远;

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

4)股后部深色斑大而稀疏;

5)趾间蹼较弱,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

6)腹内成熟卵的动植物极均为乳白色。

花臭蛙的特征

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较大,其比值为1∶1.93;

2)犁骨齿列长,两内侧间距窄,距内鼻孔较近;

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有浅色边缘;

4)股后部深色斑小而密集;

5)趾间蹼较发达,第四趾蹼达第四趾吸盘的基部;

6)腹内成熟卵动物极呈棕色,植物极呈乳白色。

生长环境南江臭蛙生活于海拔500—650m的平缓山溪内,所在流溪水面宽约3m左右,该溪两侧以阔叶树木为主,植被繁茂,环境阴暗潮湿。白天该蛙常栖于流溪边长有苔藓等植物的岩石上或匍匐在水中露出的石块上,头部多朝向溪内,受惊扰后,立即跳入水中,并潜入深水石下,在水底潜伏时间很长。1

地理分布南江臭蛙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南江、万源)。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