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食迁移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觅食迁移是动物为了生存而本能做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大多数候鸟在冬天会飞到南方过冬,在躲避寒冷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确保可以生存下去。

简介觅食就是指动物寻找食物,迁移大多以鸟类居多,鸟类由于季节更替而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是鸟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积极适应。

觅食迁移大多发生在南北方向,并常常是集大群进行的。尽管觅食迁移路程长达几百公里甚至1万多公里,鸟类惊人的精确定向机制却保证了其每年基本上沿着固定的路线觅食迁移,家燕等甚至能够重返旧巢。鸟类定向的奥秘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内容。

视觅食迁移习性的有无,可将鸟类区分为候鸟和留鸟两大类,并据觅食迁移的情况进一步将候鸟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即过路鸟)。例如,家燕每年4月飞到我国广大地区繁殖,9~10月飞往南洋、印度和澳洲等地越冬。另有少数终年留居海南岛等地。因此,家燕不仅是我国广大地区的夏候鸟,也是南洋等地的冬候鸟、其间某些地区(如新疆部分地区)的旅鸟、海南岛等地的留鸟。1

觅食迁移有时也指某些昆虫和鹿类的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

迁移作用觅食迁移给鸟类带来许多好处,主要表现于:

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的气候里,并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

觅食迁移

还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

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

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乌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

觅食迁移

能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

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

觅食迁移

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起源至于鸟类觅食迁移的起源问题,当前有3种不同的观点:

鸟类起源于南方,由于大陆板块自南向北漂移,许多鸟类被带到了北方,于是由它们返回南方老家的种种尝试便形成了鸟类觅食迁移的习性;

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第四纪冰川自北向南的入侵,迫使鸟类向南方觅食迁移,待到夏季冰川退却,使鸟类能定期地往复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从而形成了觅食迁移的行为;

鸟类起源于南方的热带森林,种群的大量繁殖造成了对食物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生态压力使得某些鸟类在夏季向北方冰川退却的地扩散,而当冰川来临时再回到南方越冬,久久之,便形成了定期觅食迁移的行为。2

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观点有些疑点。因为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明显的大陆板块移动早在鸟类出现以前就已完成。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都有一些证据。但第三种观点比较符合现代生态学思想,似乎更为合理一些。

特点觅食迁移行为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本能活动。某些无脊椎动物,如东亚飞蝗、蝴蝶等;爬行类,如海龟等;哺乳类,如蝙蝠、鲸、海豹、鹿类等,还有某些鱼类都有季节性的长距离更换住处的行为。动物的觅食迁移都是定期的、定向的,而且多是集成大群地进行。 鸟类的觅食迁移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地发生,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人们按鸟类觅食迁移活动的有无把鸟类分为

候鸟和留鸟。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觅食迁移,如麻雀、喜鹊等。候鸟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被称为夏候鸟,如家燕、杜鹃等;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如某些野鸭、大雁等。 鱼类的觅食迁移活动有一个专有名称叫“洄游”。大多数的鱼类可以说都是洄游鱼类,只有少数鱼类不表现出规律性的洄游。鱼类洄游按目的分为三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大、小黄鱼、大马哈鱼都进行生殖洄游。

哺乳动物的觅食迁移规模浩大,例如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觅食迁移。每年入冬,成千上万头的驯鹿汇集成巨大的鹿群,从北向南,朝森林冻土带的边缘地带转移。次年春天,它们再向北方的北冰洋沿岸进发。四五月份,鹿群到达它们熟知的冻土带僻静处,在此养育儿女。

昆虫的觅食迁移有时能创造奇迹,最著名的是产于美洲的彩蝶王,它们春天从中美洲飞到加拿大,秋天又飞回中美洲,行程4500公里,历时几个月,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动物的觅食迁移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很早以前,人类也有过这种活动。

现代的人类就有这种行为。并且一旦发生这种人群的大的觅食迁移,都预示着一种新的带“革命”性质的事件发生了。比如发生在深圳的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事件就是人口的大“觅食迁移”,没有这种觅食迁移,深圳就不会发生当前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比如中国历史上的“闯关东”,也有近千万的人来到了东三省,他们给中国历史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再是国民党迁都重庆,

迁移分类1、根据迁移或觅食迁移的居留习性分类

鸟类根据是否觅食迁移以及觅食迁移方式的不同,分为留鸟、候鸟、漂鸟和迷鸟等。这些具有觅食迁移行为的鸟种即为候鸟,或称觅食迁移鸟(migrator)。候鸟的觅食迁移具有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

2、留鸟(resident)

终年留居于其栖息区以内的鸟,统称为留鸟。留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或者仅有沿着山坡的短距离迁移现象。

3、候鸟(migrant)

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觅食迁移路线(migration route),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觅食迁移的鸟类。候鸟的觅食迁移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觅食迁移,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觅食迁移,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各种鸟类每年觅食迁移的时间是很少变动的。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徙,是经过同一条途径。各种鸟类觅食迁移的途径,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觅食迁移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个体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以躲避天敌的袭击,特别是食虫鸟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

⑴ 夏候鸟(summer migrant)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夏候鸟。

⑵冬候鸟( winter migrant)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到秋季又飞临这一地区越冬的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冬候鸟。

⑶旅鸟(traveler 或 migrant)候鸟觅食迁移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种类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

因此,同一种鸟在一个地区是夏候鸟,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是冬候鸟。

4、迷鸟(straggler bird)

在觅食迁移过程中,由于狂风或其他气候条件巨变,使其漂离通常的觅食迁移路径或栖息地偶然到异地的鸟。

5、漫游鸟(wander bird)

漫游亦称“游荡或游猎”,是一种无规律的活动。游荡似乎主要是由于外部食物条件的波动所造成的。游猎活动大多局限于一些猛禽和海洋鸟类。

迁移路线鸟类的觅食迁移路线是指由越冬地到营巢地所经过的地方。鸟类的觅食迁移路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主要是鸟类对自然气候、地理障碍和自然环境的适宜程度选择而成形的。 在觅食迁移图上一般都将环志地点和收回环志的地点用直线连接,此线就成为理论的或理想的觅食迁移路线。其实没有一种鸟是直线迁飞,主要是由于受地面构造、景观类型、植被、食物及天气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迁移形式鸟类觅食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若依在两个地区之间迁飞的鸟,在飞行途中的途径宽窄可分为宽面觅食迁移和窄面觅食迁移两种形式。不论哪种鸟只要住在一个较广阔的地区,但迁飞时很长一段距离中路线很接近,同这个地区的面积相比,迁飞途径好似一条道路,在这种情况下的觅食迁移叫窄面觅食迁移。反之,如果觅食迁移路径跟栖居面积相比不像一条道路,这种觅食迁移形式叫宽面觅食迁移。

如以觅食迁移群中的鸟种而论则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据观察,春季成混合群或单种群北迁者,秋季南迁时也多呈原类型群。

就觅食迁移地段而论,在同一种群中除群体按同一方向作平行形式觅食迁移(即A群体迁往A1越冬地,B群体迁往B1越冬地)以外,还存在交叉形式觅食迁移(即A群体迁往B1越冬地,B群体迁往A1越冬地)和跳跃形式觅食迁移(即A和B群体均自同一繁殖地迁出,但A群体迁至B1越冬地,而B群体越过B1地区远达C1地区越冬)的现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