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迹化石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遗迹化石的研究有200余年的历史,国际上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02年),主要是脊椎动物足迹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遗迹化石和遗迹学的研究日新月帛在众多的分支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Miller,2007)。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的历史,也经历了80余个春秋,其历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至今)遗迹化石研究阶段(龚一鸣等,2009)。

简介遗迹化石的研究有200余年的历史,国际上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02年),主要是脊椎动物足迹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遗迹化石和遗迹学的研究日新月帛在众多的分支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Miller,2007)。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的历史,也经历了80余个春秋,其历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至今)遗迹化石研究阶段(龚一鸣等,2009)。1

零星遗迹化石研究阶段1978年以前,中国的遗迹化石研究总体上处于零星研究阶段,对大多数遗迹化石不了解、不认识。最早的遗迹化石报道仅涉及脊椎动物足迹(杨钟健,1929,1943,1960)、二叶石(Cruziana)(尹赞助,1932,1984,熊永先,1944)和粪化石(尹赞助,1945,刘宪亭,1953,周明镇,1955,1982,高福清,1962),研究的内容仅涉及简单的属种描述、形态功能和造迹生物分析。1

系统遗迹化石研究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遗迹化石研究从近乎停滞、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启动和开放,西方遗迹学概念逐渐引人中国(秦洪宾,1981;杨式溥,1981,1982 Wuxian-tao(吴贤涛),1982,1985,1986),并第一次将遗迹化石的内容写进大学古生物学的教科书(杨遵仪和郝诒纯,1980),出版了10余部以遗迹化石或生物遗迹为主题的研究专著或教材(吴贤涛,1986王珍如等,1988;杨式溥,1990,胡斌等,1997;李应运等,1997,齐永安等,2001,晋慧娟等,2003b;杨式溥等,2004),发表了数百篇遗迹化石研究论文(杨遵仪1981,1982 Wu,1982,杨式溥,1982,1984,杨式溥和孙永传,1982,蒋志文等,1982,龚一鸣,1985,何远碧等,1985,杨式溥和傅绍萍,1985,初庆春,1988邵龙义和刘钦甫,1994,周志澄和阮亦萍,199山崔智林和梅志超,1998,赖旭龙,1998;周志澄和Willems,2000)和科学普及文章(杨式溥,1983a;韩兆宽,1997)。尤其是杨式溥教授等(2004)所著《中国遗迹化石》一书,集成了中国系统遗迹化石研究阶段的主要成就,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21世纪以前中国遗迹学、地层古生物学和沉积地质学工作者在跟踪国际遗迹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1

创新研究阶段除系统遗迹化石研究阶段的一些研究方向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外,创新遗迹化石研究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基于资料积累、学科交叉和国家需求,开拓、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和发展前景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如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遗迹化石模拟和可视化研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