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生物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侏罗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在三叠纪原有生物的基础上,侏罗纪的双壳类、菊石类、箭石类、层孔虫和腕足类空前大发展,相应的生物群在保罗系广泛出现。同时,生物的大量繁盛以及环境适宜为生物礁的建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具有侏罗纪特色的生物礁。

简介侏罗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在三叠纪原有生物的基础上,侏罗纪的双壳类、菊石类、箭石类、层孔虫和腕足类空前大发展,相应的生物群在保罗系广泛出现。同时,生物的大量繁盛以及环境适宜为生物礁的建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具有侏罗纪特色的生物礁。1

分布侏罗纪生物礁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范和平等,1988),目前尚无早侏罗世生物礁的记载。在藏北巴青地区有中侏罗世巴通期生物礁出露,造礁生物是双壳类动物Liostrea;在西藏安多县东巧地区上保罗统沙木罗组和于索县中侏罗统中出现了层孔虫礁芸而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上侏罗统下部的门布曲地层中有珊瑚礁出现此外,在西藏甲马弧内盆地甲马矿区中还有晚侏罗世海绵礁分布。西藏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的特征是在礁体内通常是以一种造礁生物为主导,同时存在其他种类的造礁生物。1

藏北巴青地区中休罗世Liostrea礁该地区双壳类障积礁赋存于巴青县马如乡雁石坪群布曲组中,生物化石以双壳类为主。其中最为主要的双壳类生物Liostrea binnizica是古地中海区中侏罗世巴通期常见的重要分子。1

珠穆朗玛地区晚侏罗世珊瑚礁礁体位于藏南聂木拉剖面上,形成时代属于晚侏罗世早期的门市期,即晚侏罗世牛津期-基米里期。主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刺毛虫类、水螅类、层孔虫类及海绵等,它们多见于礁核部位。其次为粘结的有孔虫,呈团块状,主要见于礁顶部岩层(穆恩之,1973,地质部高原地调大队十一分队,1982a)。造礁生物主要是六射珊瑚,其生态特点主要呈枝状,多见于礁核下部,其支架间常见零星石英砂颗粒。1

甲马矿区晚侏罗世海绵礁甲马矿区晚侏罗世台缘海绵礁呈近EW向展布,延伸长达4~5 km,宽约50 m,建造在叶巴期火山岩浆弧的正地形上。造礁生物为海绵,附礁生物为双壳类、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和蓝细菌等(彭勇民等,2000)。造礁生物以及附礁生物共同建造了冈底斯岛弧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罕见的大规模台地边缘海绵礁(刘宝珺等,1981)。

该海绵礁组合主要由礁基相、礁核相、礁后坪相和礁前相组成,这些岩相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礁基相是海绵礁形成的前提,可分为浅滩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礁核相由海绵和藻类等形成的骨架岩、障积岩和粘结岩构成。礁后坪相主要由砂屑、砾屑、生屑泥晶灰岩与泥晶灰岩薄互层构成。礁前相为角砾状灰岩、砂砾屑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泥灰岩。角砾大小不等,一般为5~10cm,分选、磨圆较差,成分多为海绵礁灰岩,生物含量少,填隙物多为灰泥。该岩相为台缘斜坡碎屑流沉积。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