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冠砾石-粘结岩相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本相带位于原地珊瑚礁岩相之后,破浪带的内侧,地形凸起,低潮时露出水面0.3~1 m,属于潮间带环境,宽度几十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2 km以上。被破浪夹带的确岩块和砾石等在此堆积成砾石浅滩或砾石堤垒,常有直径在2 m以上的巨大碗岩或块状珊瑚群体被暴风浪搬运上来。

简介.本相带位于原地珊瑚礁岩相之后,破浪带的内侧,地形凸起,低潮时露出水面0.3~1 m,属于潮间带环境,宽度几十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2 km以上。被破浪夹带的确岩块和砾石等在此堆积成砾石浅滩或砾石堤垒,常有直径在2 m以上的巨大碗岩或块状珊瑚群体被暴风浪搬运上来。1

机制低潮时,本带暴露出水面,因而使造礁珊瑚的生长受到遏制,仅在局部浅水坑内存在小型丛胶状或被壳状的珊瑚群体,这就为藻类的繁荣生长提供良好的机会,但其发育程度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当背风礁缘,水动力能量弱时,浅滩上藻类稀少,砾石经磨蚀呈浑圆状或扁圆状,分选性较好,定向排列整齐。1

结构砾石浅滩在平面上呈新月形或圆弧形向外凸出,各新月形浅滩之间成为裂流通道。当波浪的能量较强时,红藻和绿藻生长繁盛,厚达几厘米,形成毯状藻席,并捕集大量砂泥而形成叠层状构造,藻类将砾石、砂屑和灰泥等黏合成块状整体,形成粘结岩。在西沙群岛的一些环礁或台礁的东北侧礁缘,水动力能量特别强,在低潮时,浪花经常溅湿其顶面,因而珊瑚藻类,如被壳状的孔石藻和分枝状的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等峥嵘生长,其覆盖率可达70%~80%,形成藻脊;但其发育程度比太平洋环礁上的典型藻脊要差(庄启谦等,1983)。季风交替作用的结果导致珊瑚礁冠邵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发育得特别好,并首先露出海面形成灰沙岛,如南沙群岛的双子环礁等。在一些岸礁的迎风侧,因为礁前形成陡壁地形,所以,在礁缘仅发育侵蚀型槽沟,而不能发育成砾石滩。暴露于潮间带环境里的巨砾被蠕虫类、穿孔贝类和藻类等生物强烈腐蚀,并经海水的化学风化和波浪的物理侵蚀而削弱、破碎后,继续向礁体内部搬运、堆积。1

组成礁缘粘结岩是同生成岩作用和藻类粘结作用的产物。常见的藻类有珊瑚藻、拟刚毛藻、伞藻和蕨藻等。在较高的凸起处,珊瑚藻中的孔石藻等占优势,而在较低处,分枝状的新角石藻等的含量逐渐增多;砾石背面常发育紫红色网格状的红藻、毡藻等。由于砾石正、反面同时有藻类附着生长,起粘结作用,钙藻类发育成熟,分泌出大量钙质,完成粘结、石化过程,使砾石被粘结成坚固的块状岩层。除礁缘粘结岩以外,藻类的粘结作用在礁格架相内和一些礁坪内也常见!珊瑚藻的粘结作用还表现在形成藻结核或藻团块上,在水动力较强的礁坪或礁前,珊瑚藻常能包覆在珊瑚断肢、碎块或介壳外围生长,形成外表呈瘤状突起的藻结核或藻团块。1

综合特征综合上述,本相带的岩石特征是:顶部朝下反转的珊瑚顶、礁岩块和砾石等组成支撑格架,并被钙藻类粘结以及含砂屑灰泥胶结而构成中厚层-块状的构造,它们与前述原地礁岩的区别则在严缺乏原生珊瑚群体和造礁珊瑚本身的粘结作用。礁缘粘结岩也是珊瑚礁体格架构造的组成部分。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