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釉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泥釉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第一只泥釉陶罐诞生于今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可以说陶器和釉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产生文化深腹双系红陶彩釉罐,采用条盘筑法成型,轮盘修胎,用长石,石英作釉高温烧成。下部涂以粘性石灰水以防渗漏。在釉色暗沉部位浅层玻璃质上裸露着许多石英和长石的晶体条块。釉层已经自然分解分层,釉中含有矿物金属成分下沉紧贴胎体,含有植物部分的已分解的斑驳陆离,让我们看到了釉还原于自然的全过程。菱形图案的经纬网纹,表示四方来聚共同编织,有容乃大。在石器时代,釉的诞生是标志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开始。深腹双系彩釉红陶罐高14cm,口径 9cm ,底足 6.5cm,磁山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过程中的核心文化。

中国泥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据化验,东汉绿泥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0.94%。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

陶器到了汉代以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泥釉陶。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凡是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秦代统一了中国,打好了基础,汉代受秦代的恩泽,经济快速发展。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经济高峰,很多文物可以反映这一点。比如汉代的绿泥釉陶楼,就是普通民宅的样子,非常漂亮,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富裕状态。汉代的陶器,除了建筑造型以外,容器开始大量增加,像陶壶、陶罐、陶盆等等。

汉绿釉的盛行,导致包括西方人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釉。汉绿釉讲究什么呢?讲究“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汉代的文物距今有两千多年了,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使它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行话叫“反铅”。现在大部分人收藏汉绿釉,都以反铅为鉴定依据。一看反铅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看不反铅,就觉得有点儿二乎。其实反不反铅,与它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多不反铅的陶器都是真的。

东汉以后因战乱,泥釉陶生产一度衰落,十六国时期开始复苏,北朝时期产量增加,转为在瓷器作坊中生产。至隋唐泥釉陶高度发展,创烧出蜚声世界的唐三彩。

烧制以高岭土(铁含量为2%左右)为原料。胎质坚硬,表面有灰色透明青釉,火候高达

泥釉陶

1200℃左右,已具不吸水性, 商代遗址中已有发现,因质地接近瓷器,一般也称为“原始瓷器”。二、胎质为普通陶土,胎多红色,常施赭黄、深绿、翠绿、茶黄和栗黄等色铅釉,以700—800℃火候烧成,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东汉时盛行,当时多作为随葬明器。

一种施低温釉的陶器。一般只需要700至900摄氏度即可烧成。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古代的西亚、埃及、欧洲有铅釉或锡泥釉陶器,欧洲有的锡泥釉陶器上还有彩绘。

泥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泥釉陶,又称“铅泥釉陶”。铅泥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泥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中国泥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泥釉陶器。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西汉武帝时期出现铅泥釉陶,以粘土作胎,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呈现翠绿色,铁呈现出黄褐和棕红色。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平滑。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泥釉陶最发达的时期,但基本上都是明器。泥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

泥釉陶

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中国泥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据化验,东汉绿泥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铝占65.45%,氧化亚铁占0.80%,氧化铜占2.60%,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 0.94%。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

北朝泥釉陶陶俑占很大比例。唐代盛行唐三彩,用白色粘土作坯胎,先入窑经1100℃素烧,取出后再上釉二次彩烧而成。三彩的釉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用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在窑内彩烧时,各种金属氧化物熔融扩散任意流动,形成斑驳灿烂的多彩釉。釉色有绿、黄、蓝、白、赭、褐等色,所谓三彩,实为多彩。唐三彩除日用器皿外,还有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家庭用具模型等,是中外驰名的中国古代艺术杰作。辽代仿唐三彩工艺烧制辽三彩,釉色有黄、绿、白等几种,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也有划花。题材多为花卉,以牡丹花为最多。器物中以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长颈瓶等为主。辽代还烧制单色泥釉陶,釉色主要有绿、黄、白几种。

泥釉陶

器形有鸡冠壶、凤首瓶、盘、碟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塑贴等。装饰题材以花卉为多。宋代金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泥釉陶亦称宋三彩,主要釉色有黄、绿、白、艳红、乌黑以及新创釉色翡翠釉,器形以枕、灯盒等实用器为主,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元代始烧以牙硝作助溶剂的法华泥釉陶,釉色有黄、绿、白、紫、蓝等色,主要产于山西地区,以陶胎为主,器形有花瓶、香炉、动物等。明中叶江西景德镇也仿制法华器,但用瓷胎,以烧大型瓶、罐、钵等为多,图案有花鸟、人物故事等。

文化特征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泥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的真谛。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象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泥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特征。

浓厚的宗教观念广义的宗教观念,包括对自然和先祖的崇拜祭祀行为,从远古时代即已盛行。历代皇朝还规定了祭祀的礼仪制度,其中包括祭器。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下令:今后“凡祭器皆用瓷”,自此,陶瓷祭器就成为明清两代官窑的主要品种,烧造数量巨大,作工十分精细。明清皇家

泥釉陶

祭祀十分频繁,所祀内容有: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等。其中土地、宗庙、社稷、山川为天子亲祀,其余遣官祭告。各种祭祀活动及不同的位置中,需配用不同的颜色泥釉陶瓷。如天坛正位用青色;地坛正位用黄色;朝日坛用红色;夕月坛用月白色;先农坛、天神坛、太岁坛正位用白色等。

许多颜色釉的名称,也与祭祀相关。如有名的“霁红”,其本意应为“祭红”,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论述颇详:“霁红也,肆考纪明厂窑作祭红,沈阳唐公记今厂器作霁红,而陶俗皆做济红,其实祭红为是。盖宣窑造此,初为祭效日坛用也,唐窑纪霁红,由宣窑霁青推写耳。”由此可知,霁红原为祭红,是唐英将其改写为“霁红”的。“霁”与“祭”同音,只是前者更能显示文采而已。“霁蓝”、“霁青”等名,在纷杂的文献中也常称“祭蓝”、“祭青”,与宗教祭祀相关。

森严的等级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决定着颜色泥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也限制了民窑颜色釉瓷器的发展。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官窑严格控制着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垄断。

以上可以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间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促使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精湛的制瓷工艺均匀纯正釉色的烧成,除釉料配方和烧成等因素外,施釉工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元代以后景德镇陶工发明了多种施釉方法,如一般的碗、盘用蘸釉法,大件器物用浇釉法,方器则用笔榻法。为保证釉色均匀,一般颜色釉多用吹釉法,宣德及康熙的洒蓝、嘉靖的回青、康熙的豇豆红等,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均与吹釉法相关。清人龚鉽诗赞曰:

看他吹釉似吹箫, 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 此中元气要人调。

古代陶工用的吹管,是当代喷枪的前身。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同,能保证釉料均匀地附于器物外壁之上,烧成匀净的釉色。各种施釉工艺均有特殊功能,它们是颜色釉的工艺基础,也是精湛的制瓷工艺的具体表现之一。

颜色釉有高温、中温和低温之分,色釉品种至雍正时,已达数十种之多。但决定颜色釉的呈色剂却只有铜、铁、钴、锰、钛、锑、金等几种金属氧化物,尤其是前三种,是中国传统釉色的主要呈色剂。同一种金属氧化物,利用温度和焰性改变其分子结构,可烧出不同的色釉品种。如氧化铜在氧化焰中可烧成绿色,如果在还原焰中可烧成红色。而铁的氧化物,在还原焰中可烧成青绿色,在氧化焰中可烧成黄色或酱色。如果提高氧化铁的含量,再配上钴、锰等金属氧化物,更可烧成黑色。这其中的奥妙,取决于釉料配方的调整和烧成技术的纯熟程度。古代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了各种釉料的变化,得心应手地调制出各种釉料配方,纯熟自如地驾驭了烧成技术,创造出数十种色彩缤纷的颜色釉。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