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性原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数学、语义学和语言哲学中,复合性原理是指,一个复杂表达式的意义是由其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以及用以结合它们的规则来决定的。

简介复合性原理认为,在有意义的句子中,如果实词部分被从句子中脱离出去,所剩下的东西就是复合的规则。例如句子“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一旦有意义的词法项“苏格拉底”和“哲学家”被取走,剩下了伪句子“苏是哲”。其作用为描述“苏”和“哲”之关系。

这常意味着每个语法运算均应与一个语义运算相对应,后者作用于由该语法运算结合的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之上。作为构造语义理论的原理,在唐纳德·戴维森的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著作中,它一般意味着所有的语法构造应当关联着T-模式的从句,它带有在指定整个表达式如何通过语法规则构造自组件的语义中的一个算子。在某些一般数学理论(特别是符合蒙塔古语法传统的)中,这个原理意味着要理解一种语言,则必须给出其语法表现及其语义对象的代数结构之间的同态。

这个原理有时叫做弗雷格原理,因为普遍认为弗雷格首先公式化了它。然而,这个想法已经在印度文法哲学家如耶斯迦之著作中出现,还出现在柏拉图著作如泰阿泰德篇之中。

复合性原理以类似的形式存在于指称语义中。1

指称语义在计算机科学中,指称语义(英语:Denotational semantics)是通过构造表达其语义的(叫做指称(denotation)或意义的)数学对象来形式化计算机系统的语义的一种方法。编程语言的形式语义的其他方法包括公理语义和操作语义。指称语义方式最初开发来处理一个单一计算机程序定义的系统。后来领域扩展到了由多于一个程序构成的系统,比如网络和并发系统。

指称语义起源于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和Dana Scott在1960年代的工作。在 Strachey 和 Scott 最初开发的时候,指称语义把计算机程序的指称(意义)解释为映射输入到输出的函数。后来证明对于允许包含递归定义的函数和数据结构,这样的元素的程序的指称(意义)定义太受限制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Scott 介入了基于域的指称语义的一般性方法(Abramsky and Jung 1994)。后来的研究者介入了基于幂域的方法,来解决并发系统的语义的问题(Clinger 1981)。

粗略的说,指称语义关注找到代表程序所做所为的数学对象。这种对象的搜集叫做域。例如,程序(或程序段)可以被偏函数,或演员事件图想定,或用环境和系统之间的博弈表示:它们都是域的一般性例子。

指称语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语义应当是复合性的”:程序段的指称应当创建自它的子段的指称。最简单的例子是: “3 + 4”的意义确定自“3”、“4”和“+”的意义。

指称语义最初被开发为把函数式和顺序式程序建模为映射输入到输出的数学函数的框架。2

蒙塔古语法蒙塔古文法(英语:Montague grammar),又译为蒙太古文法、蒙太格文法,由美国逻辑学家理查德·蒙塔古提出,用来研究自然语言语义学。他认为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在基本文法逻辑上是一致的,于1970年至1973年间提出一系列论文,形成蒙塔古文法,可用于自然语言处理。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沛 - 副教授、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