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会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19)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1-13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导语】为庆祝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全面总结学会成立40周年来的突出成就,充分展示40周年来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荣誉感,学会于2019年5月启动并开展了“我与学会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面向专科分会、地方学会及广大会员征集作品,共收到129篇来稿。经专家评选,遴选出25篇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将在学会官网、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中医药会员之家微信号进行宣传展示。


               

飞跃新天地


吴琼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


乔纳森是一只奇异的海鸥,它不甘心当一只在沙滩上抢食小鱼虾、面包屑的海鸥,它相信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不断练习飞翔,竭力突破自我的极限。


直到有一天,海鸥长老教导它:“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当你接近完美速度的时候,你将开始接触天堂。而且,那并不是时速1000英里,或是100万英里,或是以光速飞。任何数字都是一种有限,而完美是无限的。”


经过不懈苦练,乔纳森终于领悟了长老的教导:“啊!真的,我是一只完美的海鸥了!”它终于超越时空,不再有任何局限,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但它的使命并未就此完结,它最大的快乐是把这种真实的境界展现给其他的海鸥。


故事出自李察·巴哈的畅销小说《天地一沙鸥》。这本励志书风靡全球数十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影响了无数人。


海鸥乔纳森的故事也同样让我深受启发。回想从2014年7月1日,走进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的那一刻,成为一名学会人开始,5年过去了,从一名媒体人到一名中医人,从不了解中医到深深地热爱中医,最初还有些茫然的我,现在已经融入到学会发展的血脉之中,让我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1819天的日夜,每一天,我都在“不断练习飞翔,竭力突破自我的极限”,海鸥乔纳森不断冲刺挑战天空极限的身影总在我的脑海中时隐时现。而指引我突破、引领我飞翔的正是——朱桂祯秘书长。


遇见——


董卿说,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2013年,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即将开始。在筹备过程中,因为要写换届宣传片的脚本,经人引荐,我和朱桂祯秘书长有了第一次的遇见。这次遇见,对我的震动不小。因为秘书长的解读,让我对学会工作有了很深刻的感性的认知。从一无所有,到举办“唐装会议”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从“有为促有位,有位促有为”的理念,到“不求做官、只求做事”的执着,从“要做就做得精彩的拼搏精神”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从“改革创新 协调四方”的举措到“复兴中医  惠泽民众”的梦想……我被感动着、感染着。随后,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详细阅读学会所有的文字资料,创办惠民科普活动、洪涝灾害时第一时间筹集药品和捐款送至救灾一线……这一个个瞬间和秘书长那温暖有力的话语都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心里,回荡在我的耳边,可以说,带着对秘书长的崇拜和敬佩之情,我写出了两个版本的脚本,并最终得到了秘书长的认可。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未写过脚本,这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尝试。是因为和秘书长的这次遇见,让我有了写的冲动,是因为秘书长的鼓励,让我有了挑战自我的底气和勇气。


直到今天,我已历经了第八届理事会的换届,而且每年都要写一个宣传片的脚本,却仍然会像当年那样,满怀激情和感慨地去创作,秘书长也会不厌其烦地去修改,精准地指出写作中的问题所在。每当我觉得写不出来的时候,秘书长都会说:“你尽管去写,我们每一年回头看以前写过和做过的片子,都会觉得不合时宜甚至是幼稚,但在当时,我们的确是尽了全力,做到了最好,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誉。所以,即使写不好也不要紧,尽力就好。我相信你每一次都会超越以前的自己。”十足的鼓励,总会让我找到拼搏的动力。来到学会之后,在秘书长的亲自指导下,我写过了很多不同的文体,各种报告、总结、计划、讲话稿、主持稿、论坛方案、典型案例、经验交流、行业建议等等,每天都在写,因为是非中医专业出身,所以我也每天都在学,同时,秘书长还为我创造了很多机会出去培训学习,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中医药报举办的培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六期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修班(中医药界)以及各种国家级论坛等,不断地见世面、拓视野、提能力。经常参加培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秘书长却说:“只要是对你们学习有利的事情,能够提升你们自己,这笔支出花多少都值得!”熟悉秘书长的人都知道,她几乎是没有休息日,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所以追随着秘书长的脚步,在秘书长的身边耳濡目染,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在学、写和改的过程中,我的写作能力也一次次得到提高。尤其是撰写的2017年度党建调研报告获评中国科协年度优秀报告,成为全国29家申报单位中唯一获奖的省级学会,也获得中国中医药报优秀通讯员、吉林省科协宣传工作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的荣誉称号。学会在国家级、省级媒体的见报率、宣传面年年都在提升。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在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我很庆幸,我的第一次挑战遇到了秘书长。


成长——


让时光回溯到2014年。


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意义很不同。7月1日,我正式来到学会工作。8月31日,我结婚了。人生,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8月份,学会开始筹备举办首届长白山论坛。


一切,都是新的。


秘书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会见、谈判。


忙,不可开交、筋疲力尽。经常是迎着朝阳来上班,踏着落日的余晖走回家去。


当时,还有些茫然。为什么要创办论坛?怎么筹备?


我很清晰地记得,秘书长说,中医要迎来好时代,我们必须要迎头赶上,创办一个论坛,为中医发展助力。这个论坛,一定要创办成我们学会的品牌。


彼时的学会秘书处团队只有4个人,还有1个在休产假。


写方案、写讲话稿、写日程、设计背景板、联系媒体……我的工作千头万绪。


定方向、会领导、研策划、约专家、找场地,还有指导我们每个人进行论坛筹备的各个细节,秘书长有条不紊。


此时,还是学会各专委会举办学术会议的高峰期,一个接一个的会议,让我们成了停不下来的陀螺,必须分头行动。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9月25-27日,“2014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文化论坛”在长春如期召开。尽管人员少、时间紧,但会议还是赢得了各方好评,形成了论坛共识,在中医界打响了论坛成功举办的第一炮。时任长白山管委会社会办主任的李南哲,全程观看并聆听,会后直接找到秘书长,建议第二年的论坛移师到长白山去开。随后,长白山论坛年年举办,并不断迎来一个又一个巅峰,各方盛赞。


长白山论坛就像一个磁场,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也让我们亲身参与的每一个人得到成长。约好的主讲专家临时有事不能来了、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更加重要的工作安排、经费有限会议质量和标准却不能下降……记得2017年论坛召开时,之前约好的照相、摄像人员都临时有事不能来了,而第二天论坛就开始了,怎么办?面对论坛中常常会出现的变动,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曾茫然失措,但秘书长的话语却常常为我们吃下定心丸,她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论坛上,你们每个人都将带队出征。期待:每个人都能够“坚守阵地”,能“开疆拓土”,在战场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希望你们:在思想上,当政治指导员;在战略上,当参谋;在战术上,当指挥员和秘书;在战斗中,当将军和战士。正是这样的信任和鼓励,让我和团队成员们在屡次筹备长白山论坛的过程中,面对困难不退缩,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迎难而上,并因此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十指弹琴,是秘书长教会我们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社会组织工作者,要具备多种能力,成为多面手:一是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文字综合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调度指挥能力。人尽其才,是秘书长培养团队的核心理念。以身作则,是秘书长带领团队成长的写照。


在2017年长白山论坛召开后,学会召开了微信总结会。我们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说:从2014年到现在,每年一次的长白山论坛都如攀登长白山一样!艰辛、汗水,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次次不同的挑战,甚至都觉得上不去了~但是,在秘书长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依然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到达山顶,努力攀登这座高峰!感觉自己以前不能做的这次也做到了!到达山顶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分享这到达山顶的喜悦,似乎又该下山了。而唯有这努力的过程,拼搏的印迹,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在2018年的新闻发布会上,秘书长面对记者提问时也充满感慨:“这五年来回首走过的路,应该说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挑战,同时也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汗水,但是这当中也收获了很多。我们一直把这个论坛的创办和开展做成我们的使命,所以带着使命去完成这些工作,一路走下来,也看到了论坛的成长和变化:这五年,论坛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群贤毕至;这五年,论坛会址从长春到长白山,论坛规模从100余人到600余人,论坛内容从行业到行业与产业融合、从健康养生文化到大健康产业,论坛构成从单一论坛到一个主论坛与六个分论坛组合,论坛策略从“顶层设计、整体部署、直线推进”到“顶层设计、整体部署、整合资源、跨界融合、划块推进、条块结合”,论坛模式从主题演讲到主题演讲与主旨演讲、高端访谈的结合,论坛目标从“国内知名”到“一心一体、长白论坛、世界名片;一张一弛、国医论道、健康全球”的升华。”


可以说,伴随着长白山论坛的成长,我也在成长。2016年,对于我来说,意义更不同。6月1日,我成为了一名母亲,10月22日,我永远失去了我的母亲……这是一段灰暗到低谷的人生经历,是繁忙的工作让我忘却了悲伤,努力前行。如今,回首起来,当我再面对各项未知的人生和工作挑战时,已经不再有惧怕,内心也愈来愈强大。


面对变化宠辱不惊、面对未知找到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圆满、成功与否并不最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对待事情的态度。激荡的人生之路,最有高低变幻、参差风雨之美,而无论山巅的鲜花与掌声还是幽谷的惆怅与落寞,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也许,这就是成长。


蝶变——


造物主将辽阔的天空留给了飞鸟,让它们尽情地翱翔。而将广袤的大地留给人类,让我们忘情地奔跑。但是,万物灵长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飞翔”的梦想,在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岁月旅程里,即便生而没有显形的羽翼,人类依然用不断的自我超越为自己锻造着一对隐形的翅膀。


正是因为要不断超越,学会从最初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发展到今天的“四会三办两院一联盟一联合体”的办公格局,8人的秘书处专职团队,以及个人会员4278人、团体会员82家、40个专业委员会……成为促进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会员认可、专家支持、政府满意、社会好评”的品牌学会。是吉林省民政厅连续两届授予的5A等级社会组织,吉林省科协授予的“双十佳学会”和“示范学会”,并连续多年获得省级“先进社会组织”、“先进学会”称号。是国家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全国先进学会”。


随着学会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秘书处队伍也在逐年扩大,要干的事儿也更多了。今年,秘书长提出要创办《朗读中医》,面向全国播出,类似董卿的《朗读者》。接过这个工作任务时,我依然很忐忑。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怎么做?


就像当初创办长白山论坛的从无到有一样,我们召开了数次编导组工作会议、阅读了数本中医典籍、进行了两整天的专门拍摄、走访了数位专家……从会议研讨到人员分工、从查阅中医资料到撰写脚本、从访谈专家到现场拍摄,这当中,我们深感创作节目的不易。


因为要撰写脚本,我拿起了尘封的书,当我读到古代的中医大家们倾尽毕生心血铸就经典著作时、为了救治患者晨雾独行,争分夺秒,在盘旋泥泞的山路中屡次跌倒又爬起时、为了拜师学艺在老师门前叩拜三月,任风雨浇筑依然初心不改时、为了医之使命,虽已身为国医大师,却常常直至深夜伏案读书、批阅,学习临证时,我常常是泪流满面,被他们深深地触动着……


因为这是一个跨领域、全新的工作,所以我们边摸索边探讨边进行。秘书长作为非专业出身的主演,在拍摄中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和心血。看似简单的一个镜头,为了细节的完美,往往需要重复拍摄无数次,一个团队近15人的努力,找场地、对细节、看角度……从早上5:30到晚上18:30结束拍摄,13个小时下来,秘书长的脚和腿都累得麻木、嗓子沙哑说不出话了……拍摄结束后,又回到办公室与等待良久的合作方研究即将举办的论坛筹备工作,到家已过晚上20:30……真是筋疲力尽!可以说,在《朗读中医》的筹备和拍摄期间,学会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秘书长亲自处理,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每次拍摄,都是一次超越自我的挑战。


可是,在首期《朗读中医》小范围地试播后,效果不尽人意。


我们又重新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研讨,并重新确定了制作思路。


当我听着秘书长对“神针朱”——朱氏头皮针创始人朱明清教授的访谈时,突然感到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内心,瞬间想起了秘书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一位来自德惠农村的70多岁的李大爷,从2007年《中医大讲堂》第一次开班就一直参加讲座,笔记记了一大摞儿,因为认识的字不多,不会写的字就用符号代表,回去再给他们村里的老伙伴儿们讲。最近他的家里买了电脑,可以用优盘拷课件儿了。这样就可以把中医专家的讲座原滋原味地带给村里人。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仿佛比七年前年轻了10岁。“李大爷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自我防病能力的提升是学会人在科普之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这坚定了我们广泛推进中医科普的决心。每当在一次次的科普活动中,看到人们奔走相告齐聚广场排起的一条条长龙,看到人们热情期待的一双双眼睛,看到人们领取药品后的一张张笑脸……让我们深深地体味到科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我也找到了《朗读中医》的价值和意义:传播中医文化、传承中医经典、传递中医声音。如何在这个中医药蓬勃发展的盛世中,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如何抢救式地整理中医大家的思想精髓?怎么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有人说,纪录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文体。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我们这个时代将来要给未来留下更为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纪录片。纪录片可能会超越唐诗,超越宋词,因为它只是文字,而我们现在是文字和影像合一,所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伟大作品的时代。用图文并茂的纪录片形式讲好中医故事,真实纪录中医大家的一段经历、一个病例、一段经典,是为《朗读中医》。“复兴中医  惠泽民众  健康人类”,这是秘书长用初心写就的学会梦想,而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也是我的奋斗方向。


盘点在学会走过的5年时间,那些或惊心动魄、或举步为艰、或精彩绝妙的节点,足以让我的人生有着不同的收获。


许多年后,也许当年华老去,我也必然会记得2014,这个平凡但绝不普通的年份,以及当初那个最重要的决定。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来源:cacm01 中华中医药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c0NDkxOQ==&mid=2649654878&idx=4&sn=b839659049e9876657a56519e929aa34&chksm=88860726bff18e30b70b2c146ca001401b073cef20e1b58ef2350dbcc33ac1197050fe3d9d8a&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