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科学家精神】徐冠仁(1914—2004)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20

来源:中国作物学会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作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作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礼赞•科学家精神”系列,主要内容源自由本会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


徐冠仁(1914—2004


徐冠仁,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原子能农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他首先将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入我国,培育出第一个高粱不育系和“原新1号”等优良组合,为我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倡导辐射诱发与杂交相结合,在多种作物上选育出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新品种,使我国辐射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提倡利用湖泊水面悬浮栽培水稻等作物研究已初见成效


徐冠仁,1914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徐由白曾任南通师范学校数学教师,因家境清贫,8岁才入学。但他学习刻苦努力,1930年在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毕业,升入南通学院农科。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于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从事水稻遗传研究。他和他的同班同学蔡旭、俞启葆都是当时从事稻、麦、棉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徐冠仁撰写的《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和《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孕性遗传研究》在《印度遗传育种》杂志上发表,曾获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他编写的《稻作学》教材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1946年徐冠仁接受明尼苏达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主攻遗传学,辅修植物学,同时兼职任教。他的博士论文《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对杂交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提出了新的观点,为H. K.海斯博士专著《玉米杂种优势》一书所引用。195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被推荐为美国西格马赛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当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子能和平利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徐冠仁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种子,得到抗秆锈病突变体,为抗病育种指出了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育种界的重视,其论文刊登在《第一届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会议论文集》第12卷60—62 页。他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1954年印发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 中。

1956年,徐冠仁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黄小玲(明尼苏达大学园艺学硕士),携幼子转道日本回国,他怀着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勤奋工作,致力于开创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开创我国原子能农业应用事业

徐冠仁回国后把全部精力投在工作上。1956年9月6日他在北京永安饭店住处起草了一个建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很快就决定由他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当时国际上原子能和平利用刚刚起步,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个空白,既没有人才,又没有资料,更没有设备,真可算是“白手起家”。但他不畏困难,从有关单位借聘来7位专家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投入筹建工作。没有实验室,就把几间平房改建成放射性实验室和物理测量室。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57年 9月,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正式诞生。从此,边建设边培养人才、边开展工作,先后举办了5期原子能农业应用培训班,培养出3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同时,在北京农业大学讲授辐射育种课程兼带研究生; 亲自主持辐射遗传育种研究课题,并指导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开展辐射诱变育种工作,获得了小麦抗秆锈病,洋麻抗炭疽病,高粱矮秆、棉花、小黑麦早熟突变体等。到1958年,该所的同位素示踪、低剂量刺激农作物增产、辐射保藏食品、辐射消灭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继开展了起来。1957年4 月,他代表我国出席了苏联部长会议原子能利用管理局和苏联科学院在莫斯科召开的 “同位素及辐射在国民经济及科学应用全苏科技会议”。1958年4月,他再次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农业科学院召开的“同位素及辐射在农业应用学术会议”,发展和加强了我国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在他的倡导下,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了《原子能农业应用》期刊。现在该刊已扩展为《核农学报》、《核农学通报》两个学术期刊。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和学会,形成了核农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密切配合的两个体系,这在国外也是少有的。我国的辐射育种与辐照保鲜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和各国同行专家的重视。徐冠仁曾先后应邀参加FAO/IAEA农业处联合召开的专业顾问会议,培训顾问会议,以及在日本召开的第14届同位素会议,在美国召开的第7届太平洋地区核科技会议等。他的事迹已载入《原子能科学家名录》之中。


首先育成杂交高粱并应用于生产

徐冠仁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国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1957年筹建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的同时,他便利用从美国带回来的高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向青年研究人员讲授应用“三系”配套生产杂种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地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杂交高粱。为了尽快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他亲自到农业部种子局落实杂交高粱的示范推广试验,并得到种子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于杂交高粱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高粱产量大幅度增长,也推动了我国小麦、水稻、谷子和其它作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研究。为了开辟新糖源,他主持“粮糖兼用杂交高梁育种研究”。从收集国内外甜秆高粱种质资源入手,到引进国外甜高粱不育系,为开创我国粮糖兼用杂交高粱的利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6年,他就曾利用小麦“单体”、“缺体”全套材料,指导科技人员利用非整倍体系列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在发展作物育种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中起了带头作用。198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他“杰出成就”金质奖章和奖状,他的事迹被载入《国际知名知识分子传记》和《中国现代农学家传》之中。


献身科学  忘我工作

为促进科学技术服务于四化建设。徐冠仁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往工作。他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组织的科学讲座会上和侯学煜先生一起做了 《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报告,在中国核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农学会第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分别做了 “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核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讲演。他还经常应邀在省、市、自治区召开的一些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明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途径。

最近,他又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该项研究现在正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之中,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

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 1990—1991年任生物学部代主任。在职期间他积极参加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工作,并公正严肃地主持了生物学部遴选新学部委员的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授给他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徐冠仁自1956年回国以后,曾先后出访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在出访期间,他往往放弃东道主安排的观光活动而去详细考察所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新动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对口学术交流,不失时机地宣传我国核农学的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沟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1984与1985年,他曾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会董事及国际科联亚洲生物科学网理事会理事。由于他在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将他的业绩载入《国际杰出领导大词典》,并授予他《杰出领导》奖牌。

徐冠仁为我国核农学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已年逾古稀,本可安度晚年,但他仍精神饱满地孜孜于农业科学事业。他虽身居二线,但还是照常工作,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职称评审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等活动。他作为《核农学报》的主编,对所发表的每篇文章,从中文到外文,都要细心审阅,给予必要的修改。至今他仍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如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的编委。近年来,高新技术在我国蓬勃发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请他当新成立的“离子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研究组”顾问;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也邀他做顾问,中国科学院请他参加中国生物技术学会筹建工作。

1990年3月,他应美国核学会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会后能多住几天,与亲人团聚,但他想的是国内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处理,没有多住按期回国。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经常工作到深夜。但在生活上,他却始终保持简朴的作风。他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五十余年如一日,从事着开拓性的农业科学研究。他说:“知前人所已知,识时人所未知,为后人导新航,乃科学家之本色”。他不仅勤学,更讲求团结与献身精神。他说过:“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我们再用徐冠仁自己说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对一个团体或个人作出评价,要看这个团体或个人所开创和从事的事业,是否对人民有利,后继有人,不断地兴旺发达,而不是靠树碑立传。传是会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改写的,碑是会受到风蚀,甚至倒塌的。唯有对人民有利,不断兴旺发达的事业,可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人物生平





1914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30年6月 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

1930年9月—1931年6月 南京学院转大学一年级。

1931年9月—1934年6月 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时获学士学位。

1934年7月—1946年6月 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9月—1950年6月 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50年7月—1956年6月 留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

1956年10月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

2004年2月18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注:本文图片来自百度网)



扫码关注我们


关注“中国作物学会”或“作物天地”微信公众号,点击“加入我们/会员注册”,即可注册个人会员。




来源:chinacrops 中国作物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NTA3NzQyMg==&mid=2650906012&idx=8&sn=dddeca92e1956533180e23c1e3db310b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