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兆祺:化作滴水汇江河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4-20

本文原标题为《追记水利水电工程专家谷兆祺:化作滴水汇江河》

谷兆祺近照。

他是一名最普通的教授,却为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从不与人争辩,只以学识服人。同行们渴望得到他的指点,却又有些敬畏他直指要害的见解。

他是老专家们最可信赖的“战友”,是中青年教师心目中的“大咖”“男神”。

他把名利看得最淡。虽然在他身上没有太多耀眼的光环,但他对女儿说,爸爸这一辈子做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摆在那里,证明我干了些什么就足够了。”

临走时,他为母校捐出了高达百万元的励学金,留下了86本记录重要工程资料的笔记,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作研究。

终其一生,辛劳却愉悦,简朴却富足。

生命中的每一天应该怎样度过?秉持怎样的信念才能心安无悔?什么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快乐?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谷兆祺用他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向祖国水利事业许下终身之约

选择从事水利水电事业,对谷兆祺来说,或许是一种偶然,抑或是一种必然。

谷兆祺的父亲谷镜汧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科学校——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抗战爆发后,谷镜汧携全家随校迁往昆明、重庆,并辗转应聘担任中正医学院、广西医学院、同济医学院等校病理教授。虽战乱流离而弦歌不辍,学堂不灭的灯火点亮了少年谷兆祺的心。

在重庆,治军治水并重、致力打造“塞上江南”的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建国后任水利部部长)曾到南开中学作过有关水利工程的报告,这让谷兆祺对水利造福民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1946年,谷镜汧代理上海医学院院长职务,并组织该校师生员工分批迂回返沪。随父亲和家人沿嘉陵江东行时,谷兆祺目睹了纤夫拉纤的悲苦——纤夫们衣衫褴褛,弓身曲背,挽着粗砺的纤绳,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号子声、波涛声相互应和,宛如冬日里低沉的哀鸣,在谷兆祺耳边久久萦绕。15岁的谷兆祺由此立志:“不能让他们再这么辛苦下去,我一定要学水利!”1948年,谷兆祺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系(水利专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当时内战尚未结束,南北交通极为不便,家人希望他留在上海读书。然而谷兆祺却坚持要去清华学水利,尽管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无比艰苦的行当。

谷兆祺的夫人陈方说:“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谷兆祺的毕生信念。”而水利,就是谷兆祺向祖国许下的终身之约。

在清华学习期间,谷兆祺和同学们自称“洪流”,共同创作了一首名为《洪流》的班歌,还曾一起出过一本叫《回首洪流》的集子。谷兆祺工作后常跟学生们谈起“洪流一代”的故事,他很自豪能为水利事业奋斗终身,教育学生们也要做热爱河流、心胸开阔的水利人。

1952年大学毕业后,谷兆祺一直在清华水利系任教,从事水利水电及岩土工程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先后参与密云水库工程、引滦入津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黄河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二滩、龙滩、东风、新疆石门子等上百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审查、评估及咨询工作(如果算上小型水利工程,则超过200个),此外还为京、冀、陕、甘、宁、新、藏、云、贵、川、晋、桂、蒙、鄂等省区的水利水电工程做了大量义务工作。

谷兆祺有个特殊的习惯——每到一个工地,就拣一块石头带回清华园。这些被天南海北的江河风雨冲刷过的石头,寄托着他一生的情结和追求。

大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