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科学家精神】卢浩然(1916—2002)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01

来源:中国作物学会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作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作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礼赞•科学家精神”系列,主要内容源自由本会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

    卢浩然(1916—2002)卢浩然,黄麻遗传育种专家和农业教育家。

    他先后主持选育出10个黄麻优良品种,对发展我国黄麻生产和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黄麻有两个起源中心的观点,受到了同行重视。

    卢浩然1916年5月1日出生在福建省大田县早兴乡。

    自幼上过私塾,读过不少散文和小说。

    1933年在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结业后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1936年毕业。

    卢浩然喜爱文学和数理课程。

    少年时代受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门生的思想熏陶,萌发了立志学农的愿望,决心要为改变我国农村的贫穷、愚昧和落后面貌而努力。

    1936年夏,卢浩然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40年获农学士学位。

    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水稻遗传的研究。

    同年考取中央大学研究生,继续进行水稻遗传专题研究,1942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在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期间,他除了完成必修课程和论文外,花了不少时间加强基础课和外文课(英、德、日)的学习,并选修了与作物遗传育种有关的一些专业基础课。

    1937年“七七”事变时,他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爱我中华的热忱,他一面勤奋学习,一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撰写有关战时粮食生产、消费和运销等问题的文章刊登在1938年《四川经济》月刊上。

    1943年他通过考试,以中印交换研究学者的身份,在孟买大学国际著名遗传育种学家B. P. 巴尔(Pal)博士指导下,继续从事杂种优势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他身居异邦,心驰祖国,在无比激动之余用英文写了一篇小品《梅花——中国的国花》,以梅花傲风雪的风姿比喻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气节,欢庆十四年艰苦抗战的胜利。

    1946 年获农学博士学位时,导师对他的《作物杂种优势》博士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对这个国际公认的难题做出了贡献。

    这年,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副教授。

    2018年清明节前夕,福建农林大学黄炎和副校长和作物科学学院师生代表向卢浩然铜像敬献鲜花培育黄麻品种 开展遗传研究早在1939年暑期,卢浩然参加金善宝教授组织的四川耕作制度调查时即开始涉足黄麻生产问题。

    1943—1946年留学印度主攻杂种优势期间,对印度的黄麻科研动态也比较关注。

    1946年回国时他带回少量黄麻品种资源以供教学之需。

    1947 年兼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名誉技正及南京麻种场名誉场长工作时,他开始黄麻的天然杂交、性状相关等基础研究,并进行以黄麻为主的各种麻类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品种比较试验和良种繁育等工作。

    当年春天他建议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和中国纺织公司,从印度引进“D154”,“翠绿”黄麻种子10余吨,一面在杭州进行生产试种,同时在南京麻种场繁殖原种,取得了成功。

    这两个品种成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黄麻生产的主要推广良种。

    建国后,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黄麻遗传育种与品种资源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先后与郑云雨等中青年科学工作者选育出10个黄麻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其中“梅峰4号”、“闽麻5号”、“179” 3个品种,具有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的特点,在福建和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78年“梅峰4号”获福建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闽麻5号”、“179”分别获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他的《福建农学院黄麻育种工作三十年的回顾》、《黄麻良种“179”的选育与推广》等论文基本上反映了他从事黄麻育种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结合黄麻新品种选育,卢浩然开展了一系列遗传研究,先后发表有关黄、红麻的论文、专著共30余篇 (册),其中他与祁建民合写的《黄麻品种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黄麻的遗传》、《黄麻数量性状遗传潜势分析》等论文,分别获福建省科协优秀论文奖和福建省高校科学理论成果奖。

    卢浩然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麻类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20世纪50—60年代鉴定和引进一批黄麻良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承担了“全国黄麻品种资源分区保存、繁种及主要性状鉴定”等“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先后完成福建、台湾等省黄麻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编目和繁种入库 (国家种质资源库) 等工作。

    他参加《中国黄麻,红麻品种志》的编写工作。

    该书是我国黄,红麻品种资源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1986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于黄麻起源问题,他以中国和世界黄麻野生种的分布为依据,做了一番论证,认为黄麻可能有两个起源中心: 长果种黄麻的第一起源中心是非洲,第二起源中心在中国南部、缅甸、和孟加拉地区; 第二起源中心也是圆果种黄麻的原产地。

    这个观点引起了同行学者的重视。

    卢浩然还是我国研究作物杂种优势的先行者之一。

    早在 1942年他便开始从事这项研究。

    1943年赴印度留学时,又以此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

    1949年任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时,他在《协大农报》上发表的《杂种优势之理论及其在作物育种上之作用》是国内第一篇综述杂种优势利用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一直没有间断过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涉及甘薯有性杂交育种。

    水稻野败型和同型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影响。

    水稻花器性状的配合力等。

    1979年,他在回顾建国30年来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就及其发展前景时,发表了《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和一些理论问题》论文,都受到专家的好评。

    治学立业 四个结合卢浩然是我国知名的黄麻遗传育种专家,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麻类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他在麻类作物科学园地里潜心研究,获得10项科研成果奖。

    在农业教育岗位上,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

    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他坚持了 “四个结合”的治学立业之道。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卢浩然是一位教学、科研双肩挑两不误的教授。

    他主讲过的课程很多,几乎包括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必修的全部课程以及麻类育种、栽培和研究生的专业课,而且善于联系生产实际,组织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专题研究。

    通过学位论文或专题设计、实际操作、资料整理、结果分析和写作表达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培养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和治学作风严谨的科技人才。

    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人才辈出,成绩斐然,近十年来获得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推广奖、优秀论文奖等共25项。

    第二,育种与遗传研究相结合,把育种实践上升为理论,又用遗传理论来指导育种实践。

    从1938年起,卢浩然便协助徐冠仁从事水稻遗传研究。

    1943年,他们联名在《印度植物遗传与育种杂志》上发表了《水稻植物学性状的遗传研究》一文,并获国内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

    20世纪50—60年代,他担任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副教务长时,主持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中青年教师一起先后选育推广了矮秆、高产的 “梅峰号”水稻品种,为发展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

    他在长期从事水稻、黄麻育种研究中,总结出一些有关亲本选配原则如杂交后代的选择方法; 结合育种、研究具有经济意义的一些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联系杂种优势利用,对核质互作和配合力进行了探讨; 结合品种资源研究,对构成品种类型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聚类分析。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和效率,也促进了遗传学科的发展。

    第三,育种与栽培研究相结合,良种良法一起推,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卢浩然经常下乡掌握实情,总结群众经验,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出建议或发表文章宣传推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多次深入南安麻区,把贵峰麻农的密植经验总结提高为“一畦、双幅、四行、三角定苗、宽窄行合理密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为了探讨高产品种最优化栽培技术组合,他曾进行品种、密度、肥料、收获期等多因素正交试验,取得了优化措施组合的增产效果。

    他进行黄麻插梢留种与夏播留种研究,解决了留种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提高了复种指数与经济效益。

    他编写的《黄麻优良品种——梅峰4号和“179”》科普小册子,强调了良种良法相结合对普及良种的意义与效果。

    第四,研究与推广相结合,采取多点试种,送种上门,办班讲课,下田指导等多种形式,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1977年,他在福建农学院莆田科教点举办杂交水稻制种和栽培技术培训班,亲临现场讲课并下田指导,使所在村乡 10多年来年年喜获水稻丰收。

    古稀逢盛世 晚霞更灿烂卢浩然还是一位热心的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

    1949年以后,他自觉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努力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和农业生产。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曾发表过《恩格斯在生物学方面的卓见》、《学习恩格斯的的初步体会》等文章。

    后来又陆续发表了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从福建的自然环境看粮食增产的潜力》、《从遗传因子到遗传密码——对遗传学方法论的探讨》、《进化论的进化》等论文,对促进科技教育工作者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提高思想与理论修养有一定的影响。

    卢浩然一身正气,两袖情风,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

    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遗传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和第三届顾问,福建省农学会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顾问,福建省科协第一、二届常委及第三届荣誉委员。

    他是《作物学报》编委和《中国麻作》主编。

    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麻类分支和《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的主编。

    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及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席。

    他经常勉励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竭尽绵薄之力,便是无上的光荣与幸福。

    1987年10月卢浩然被印度遗传育种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的称号。

    1989年12月25日,福建省遗传学会与福建农学院联合召开庆祝卢浩然从事遗传育种科研和农业教育工作50 年的会议,福建省科协、在福州的部分高等院校领导和卢浩然的同事、朋友、学生到会热烈祝贺。

    大家对他的科技成就、学术思想、教育思想、治学作风等给予高度的评价。

    卢浩然激情满怀,即席赋诗一首:“科研后居上,教学青胜蓝,代谢是规律,光阴不复还。

    老骥知路远,自奔未扬鞭,古稀逢盛世,添砖加瓦忙。

    ”人物生平1916年5月 出生于福建省大田县。

    1940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 (学生)。

    1942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农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42—1943年 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研究员。

    1943—1946年 新德里印度农业研究院研究学者,获孟买大学博士学位。

    1946—1949年 任中央大学农艺系副教授,兼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名誉技正及南京麻种场名誉场长。

    1949—1986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先后兼任农学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顾问。

    1982—1988年 任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

    2002年 逝世。

    (注:本文图片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网站)扫码关注我们关注“中国作物学会”或“作物天地”微信公众号,点击“加入我们/会员注册”,即可注册个人会员。

    




来源:chinacrops 中国作物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NTA3NzQyMg==&mid=2650906108&idx=4&sn=35b3c5d2bcbdf53729a0a10de91b2cea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