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探究与实践延伸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14

来源:中国化工学会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

教学探究与实践延伸


秦若时,赵劲松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种在线教育模式。文章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伦理课程为例,介绍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探究与实践环节延伸。线上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并举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可为进一步开展工程伦理融合式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学探究;实践延伸;新冠肺炎疫情

工程活动是科学技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指从设计决策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其结果同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1]。现代工程科技人才不仅要夯实自身理论技术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伦理素养,因此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并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工程伦理及其教育目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线下教学的影响,对工程伦理课程的在线教学方法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对其融合式教学进行了展望。


一、工程伦理及其教育目标

工程伦理指工程中得到论证的道德价值,明确何为嵌入工程活动中的德行和卓越[2],通过关注工程实践中产生的伦理困境,完善相关的伦理规范,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伦理问题。伦理道德被视为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核心素质,但并非与生俱来,因此工程伦理教育成为提升工程科技人员的工程伦理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升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是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3];除此之外,高校需将专业知识同伦理道德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工程伦理教育兼具实践应用性和思想政治性。

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912年和1914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就分别制定了工程实践领域的相关伦理准则[4]。自20世纪70年代起,工程伦理课程在美国各大工程院校中快速兴起,并逐渐成为工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5]。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在对高校工程学科开展认证评估时,要求其学科规划中必须包含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毕业生需具有“对工程职业和伦理方面的责任”[6]。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开始发展,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于1999年底出版专著《工程伦理学》,这标志着我国工程伦理学科正式创建[7]。2007年,浙江大学等十余所机构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工程伦理学学术探讨会。近年来,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8]。中国化工学会亦于2019年成立工程伦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根据化工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推动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普及和实践,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一代化学工程师。

清华大学自2015年起,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了化学工程伦理全英文课程,该课程是学校研究生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之一,也是国内首门讲授化学工程领域伦理知识的高校课程,并于2019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在该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环保、质量等问题,探寻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这些问题的伦理根源,以期培养未来化学工程师的伦理敏感性、伦理思辨能力与伦理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利用伦理理论和分析方法辅助工程决策,实现伦理自治。


二、工程伦理课程在线教学方法探究

2020年上半年,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师生无法正常返校上课,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在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中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应势向在线教学转变[9]。2020年2月3日,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同上一堂课,向全社会做出“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郑重承诺,化学工程伦理课程利用雨课堂及其他远程会议软件进行直播授课。由于时间、空间约束及软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无法将全部原有线下教学环节转移至线上进行,但通过调整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计、增强交互体验等举措,与94名选课学生在线积极互动,采用多渠道授课方式和多种在线教学工具,顺利完成了在线教学任务。

(一)理论点拨,概念辨析

伦理学基本理论与关键概念的抽象性是教学过程的难点之一,由于在线教学难以实现准确、直接的反馈,因此教师往往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忽视了相关概念释义与辨析的重要性。如在对“伦理”一词的释义中,教师应当点明道德、伦理与法律三者的区别和联系:道德主要内化于个人对是非的判断,是个体行事原则的“指南针”;伦理作为舶来词,意指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时应当遵循的道理与规律,黑格尔认为伦理蕴含道德,是旨在治世务实的社会价值[10];而法律是强制性的行为准则,相比而言其重点约束有意识支配的行为习惯并定义明确的违反边界。伦理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与价值基础,法律则为伦理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理论教学法可归纳为“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通过对伦理理论与概念的点拨,展开其应用于伦理问题识别和决策的过程。理论教学离不开实际案例的佐证与讲解,亦不应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而应当通过真实案例研讨,让学生理解工程实践中的某项技术行为标准与伦理规范。

(二)案例研讨,决策推理

得克萨斯A&M 大学教授哈里斯曾表示,案例研讨有助于学生有效识别出伦理问题的表现方式并培养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技能[11]。教师可以从案例背景叙述开始,通过向学生展现具体工程活动情境中的道德抉择矛盾,引出所需讨论的伦理问题,并找出造成伦理困境的症结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寻找相关伦理理论进行推理,通过对比多种潜在的决策,选择更为合理的行为决定[12]。例如在讲授伦理原则时,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聚氯乙烯生产全流程中使用传统汞催化剂引起的排放污染问题,探究工程活动中不同参与方遇到的功利主义困境。我国是全球聚氯乙烯生产第一大国,使用乙炔法合成氯乙烯每年要消耗超过1.4万吨氯化汞催化剂,民众在享受聚氯乙烯制品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还将直面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水俣公约》的签署与落实、高效无汞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都将有助于走出这一伦理困境。

案例教学法可归纳为“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将工程实践的复杂性与伦理问题的相关性展现给学生并融入抽象的伦理概念与理论,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朋辈之间的反复研讨,加深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识别和对工程伦理规范的认知。不过,课堂上案例分析通常较为零散,再加上课时的约束,教师很难全面剖析相关理论的应用场景,因此采用互动性更强的情境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模拟测试工程伦理概念和原理。

(三)情境叙事,思维训练

情境教学是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可用于学生工程伦理准则实践与道德推理训练。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设定情境背景及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自行提炼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并找到伦理依据加以解决。如我们以河北赵县克尔化工厂爆炸事故为背景,让学生分别从企业负责人、销售主管、购买方以及工艺工程师的视角分析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切身感受不同角色面对的伦理冲突,从而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内化,并构建起真实情境下个人应遵从的工程实践准则。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定将多种伦理问题串联起来,通过展现不同伦理准则下可能存在矛盾的判断结果,使学生掌握在复杂伦理困境中进行推理的思维方法和做出合理伦理决策的行动能力[13]。

情境教学法可归纳为“由浅入深”“由外及己”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横向展开多种伦理规范的判断依据,让学生体悟到考虑工程实践整体福祉的必要性。工程实践中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对其他环节产生潜在的连锁效应,学生在对某一具体行为进行伦理问题辨识与分析时,应当用长远眼光看待工程情境的改变对社会的全面影响。

另外,本课程使用的雨课堂在线教学软件具备在线测验、投票调查、弹幕互动、投稿留言等功能,可以实现在线互动;视频或录音回放功能可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同时,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及各类网络课程平台上也以录播课形式提供了相关教学资源,可作为线上直播授课的辅助资料。


三、疫情之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延伸

工程伦理教育成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具体体现为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识别工程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而且具备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工程伦理教育中,受限于学分、课时的安排,同时由于校园地理空间的限制,开展工程伦理实践的难度很大,而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情境角色扮演和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无法实现学生亲身参与伦理实践活动所能达到的育人效果。因此,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设计学生独立调查与自主学习的实践延伸环节,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实效。

(一)实现落地实践,践行伦理责任

虽然在线教学中难以便捷地开展朋辈研讨或小组合作,但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学生在所处市县内开展独立实践调研成为可能。因此,我们以个人大作业形式设置了实践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家乡所在省市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找出一家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单位,根据法律条文及伦理依据说明其及时公开环境信息的必要性,并采取行动督促该单位公开环境信息。学生要在五周内完成实践作业,并提交一份书面报告展示举报证据及结果。

94名选课学生均积极参与实践调研,实践地分布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同时,有3名分别位于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的国际学生也在海外同步参与实践。在学生选择的实践对象中,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占比较高,为67.9%;其余单位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与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等相关。在此次实践中,共有106家单位被举报,原因是学生通过搜索省生态环境厅重点排污单位监督监测数据平台、查阅企业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社交平台、查阅当地报纸及电视台节目、走访企业现场等形式均未获得这些单位的环境信息公开数据。另外,在这些单位中,有3家单位未公开年度监测报告,1家单位未公开环境应急预案信息,1家单位未获得排污许可证。

从行动记录来看,学生的举报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见图1):12369环保监督平台举报、当地人民政府官网或生态环境厅官网在线举报、拨打当地人民政府热线或生态环境厅热线电话举报、向公司负责人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举报、向公司新媒体社交平台举报、线下前往公司所在地举报。其中,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官网或生态环境厅官网进行举报的人次最多,占比66.0%;向公司负责人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进行举报的次之,占比62.7%。目前,已有82名学生收到政府部门或公司反馈的整改情况。学生从开展调研至获得整改反馈的平均周期约为24天。通过实践,学生以实际行动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图1 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开展举报活动统计

此次实践也表明,全国各地均存在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公民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环境信息;对于不予主动公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公开。从法律角度而言,上述单位明知法律条文要求公开环境信息,但其依然瞒报漏报,行政执法部门也监管不力,涉嫌失职渎职,双方均已违反法律规定但尚未被处罚,这些问题在公众监督面前暴露无遗;从伦理角度而言,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自身理应承担的环境保护之责,使得社会福祉遭受损害,违背了责任伦理。公开环境信息的背后是遵纪守法的原则和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树立,一旦企业在环境信息监控存在疏漏的情况下发生生产事故,对环境和社会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公众监督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工具,但仅仅依赖公众监督还不够,监管部门应当完善立法、坚决执法,有效利用法律武器对违法者加以惩治。学生通过查证举报,利用所学伦理理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坚守工程伦理价值观,并通过行使环境保护监督权为推进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课程也达成了实践育人的初心。

(二)拓展云端资源,启发自主学习

在线教学中,由于空间上的隔离,师生交流难免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启发式教学拓展云端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我们邀请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劳氏咨询公司等行业专家开展云端讲座,围绕学术道德规范、职业实操案例、行业前沿展望等主题,利用远程会议软件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专题讲座,深刻理解了科研伦理规范及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方法与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有了一定了解,对责任关怀的实施准则与实践经验形成了全面认知。相比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讲座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知识的思考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并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工程伦理范畴加以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主动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伦理创新能力[14]。

其次,我们设置了课后思考与延伸阅读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法律条文与研究事故调查报告(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等),通过以法条依据与伦理判据相结合的方式对真实案例的伦理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加深学生对工程伦理的理解。

最后,我们利用微信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深圳湾航道环评事件、人体接种活性病毒加速疫苗研发是否可行等时事热点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利用新媒体开辟了工程伦理学习的快车道。新媒体工具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阵地,实时社交平台的文章推送与短视频等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群体广等特点,不仅能够丰富工程伦理教育资源,而且能够增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多向互动,增加工程伦理教育宣传受众[15]。


四、深入开展工程伦理融合式教学的展望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工程伦理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应着力开展工程伦理课程的融合式教学,保证工程伦理课程有韧性,并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育人目标。

      (一)坚持疫情防控要求,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统一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各校在坚持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时长,因为面对面授课的教学效果优于录播课程;另一方面,应兼顾灵活性与韧性,合理加强软硬件设备配置,同时增强网络通信、直播互动等功能,以应对在线教学的鲁棒性需求。另外,教学中应及时做好教师授课保障与学生心理建设。

      (二)坚持立德树人任务,将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统一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实践与伦理教育的结合,是一门兼具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16]。化工项目的设计决策与运营实践中常常出现伦理冲突,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化学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化工过程安全与环保责任意识教育,既讨论生产工艺、污染治理等工程项目的技术伦理问题,又通过分析产品功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辨析其对公众福祉的利害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安全、公平正义、自然生态的工程价值观。促进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有助于使学生时刻铭记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从而在将来面对利益冲突与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17]。

      (三)坚持“三全育人”目标,将理论学习与互动实践融合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点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清华大学始终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18],坚持根据“三全育人”目标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以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讲授与思政引领协同推进。在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掘课程的价值塑造作用,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环节的多元性、互动性与思政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9]。工程伦理教育不仅仅是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更重要的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把伦理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融合中引导学生将鸿鹄之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五、结语

工程伦理课程的育人目标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包含对伦理规范与职业操守的认知与遵守,更包含对社会责任与个人使命的塑造与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为工程伦理课程的开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但我们要始终保持工程伦理教育的思政教育特点,从伦理素养的培育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价值塑造践行育人初心;同时要始终保持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以课外实践延伸推动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切实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夯实自身价值根基。

(文字编辑:李丽妍)


参考文献

[1]于靖,徐心茹,周玲,等.在工程实践中强化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5):6-10,19.

[2]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6-81.

[4]孔玲玲,傅巾洁,高飞.电气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及实践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2):115-119.

[5]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3):122-127.

[6]杨斌,张满,沈岩.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4):1-8.

[7]邹晓东,李恒,姚威.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6-72.

[8]张满,王孙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2):103-107,113.

[9]杨斌,黄成.超越在线课程:疫情之下高校在线教育的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20(8):25-27.

[10]先刚.试析黑格尔哲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6):46-54.

[11]HarrisJrCE,DavisM,PritchardMS,etal.Engineeringethics:What? Why? How? and When?[J].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1996,85(2):93-96.

[12]何菁,丛杭青.工程伦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设计———兼论场景叙事法的课堂引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88-193,200.

[13]何菁,丛杭青.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创新探析[J].江苏高教,2017(6):29-33.

[14]杨斌,姜朋,钱小军.案例教学在职业伦理课程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2):36-41.

[15]邱瑶.新媒体环境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16]王大洲.走向负责任的工程:伦理准则的解释与内置[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3):1-7.

[17]于鲁汕,王平,黄昊飞,等.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政治思想与工程伦理教育[J].高教学刊,2020(21):189-193.

[18]邱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N].新清华,2018-10-12(001).

[19]张健.“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索———以《工程伦理》为例[J].公关世界,2020(10):67-68.


(转自《化工高等教育》)

来源:CIESC1922 中国化工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xODE3MQ==&mid=2652915143&idx=2&sn=92b13342c1b439a714765e9074fd9db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化工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