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国际湿地日|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2-02

来源:掌上科技馆




古人曾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意表达来描述湿地,可见湿地在古人的世界里颇为常见。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开垦,湿地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迹已不再清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今天是国际湿地日,让我们了解一下湿地吧。

从湿地的名字,不难理解它代表的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关于湿地的定义,有广狭两种,狭义的湿地范围较小,以沼泽为代表,是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还有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的存在确实可以造福一方,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因为它可以通过“吸水”和“出水”来调节水分平衡。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待到干旱时,原本容纳的水分又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

湿地具有极其多样化的生物,自我调节能力极强,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蓄水抗洪,防风,净化水资源,甚至给路过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不同于湍急的河流,湿地一般流速缓慢。基于这一特点,湿地起到了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的作用。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被农药等污染过的农业污水进入湿地以后,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缓慢的水流中逐渐沉淀下来。就像人体的肾脏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湿地里的植物也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使水重新变得洁净,有效地净化水质。也正是这个原因,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

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逐渐发展成了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城市,这也得益于湿地的供给服务功能。一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肥力和养分充足,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能够持续提供人类所需的多种动植物产品、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另一方面湿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贸易条件。因此,湿地周边历来是人类择居和城市建设的理想场所。

放眼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所具备的独特生态功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湿地是已知的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当植物死亡后一部分被封存在土壤中,另一部分则成为温室气体源的物质基础,转化成二氧化碳、甲烷等回到大气中。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质。因此,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

同时有研究显示,尽管湿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但却储存有约525Gt的碳,约占全球陆地碳库的35%。其中,占全球地表面积仅3%的泥炭地,其碳库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2倍。泥炭地大多在寒冷的地区发育形成,低温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缓慢而被积累下来,是良好的“储碳库”。

湿地虽能固碳,但若遭受破坏也会变成温室气体的“源”。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对湿地的开发利用,部分湿地发生了“源”“汇”转换,表现为碳物质释放大幅增加。湿地排水、过度放牧、水质破坏都导致湿地碳储能力的退化。

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近50%的天然湿地纳入了保护体系。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57处,其中内地56处,香港1处;内地56处湿地面积共计320.18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300.10万公顷,有湿地植物约2114种、湿地鸟类约240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达173.94万公顷。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湿地的生态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湿地保护的重视,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共同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作者:程方洁)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来源:ptm_2014 掌上科技馆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QwNDQ5MQ==&mid=2649577596&idx=1&sn=7536e1b0c05ac71a76c5b2d04acb67b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