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01 | 王旭东:基于风险管理和多学科协同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实践与展望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5-27

作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的配套学术活动,2021年5月22日,由我会和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在首都博物馆如期开讲。活动邀请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为第一期主讲嘉宾,讲座题目为《基于风险管理和多学科协同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实践与展望》。我会监事会监事陆寿麟,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及百余名社会各界群众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王时伟理事长主持。

 

王时伟理事长主持讲座


 王旭东院长演讲

陆寿麟先生、白杰书记与社会各界群众参加讲座

王旭东院长从中国馆藏文物保护发展概况,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多学科协同推动文物保护科学的快速发展,建立文物保护专业科研机构、培养多学科背景人才,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未来的发展与展望等五个方面对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旭东院长首先介绍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发展的概况。他指出,中国是当今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馆藏文物数量巨大,品类丰富,材质多样。截止2015年,全国登记入册的馆藏文物数量达到4223.98万套,其中珍贵文物占10.9%,馆藏文物的保护面临着来自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风险,保护任务艰巨。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经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已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逐渐转向了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进入了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中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王旭东院长还强调了科技支撑与多学科协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估与阐释,是预防性保护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文物保护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文物的价值认知与预防性保护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由于文物的材质、工艺多样,文物研究工作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多种学科。近年来,我国在馆藏文物、出土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从全局角度来看,多学科协同对文物保护至关重要。目前,相关科技领域学科已全面介入馆藏文物的价值挖掘、保存现状评估、病害劣化机理分析、保护修复工艺和保护修复材料的筛选、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开发,学科的边界已初步打破,借助多学科协同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手段也将更加系统全面。

最后,王旭东院长还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文博领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能力不足的挑战,这也是文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之一。虽然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领域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国际合作交流与培训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我国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与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不相称的,与文物保护事业未来的发展是不相称的。未来还需要大量的多学科人才加入到文物保护行业中来,唯有一支强大的多学科协同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伟大事业。而在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风险管理理论也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全社会参与、人文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协同的生机和活力也将推动包括藏品保护在内的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演讲结束后,王旭东院长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并就文物保护多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丰富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方式等现场观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和说明。


关注下期推送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文 字/刘建宇

编 辑/张  瑜

责 编/曲  亮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源:gh_b7027a12428c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c0MDk2OA==&mid=2449477305&idx=2&sn=83d07ecd4646b133729d163d0b9452a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