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6-21
“预警机、北斗导航、舰载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这些‘国之重器’的研制、生产、使用中,我们中电科二十九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方杰向记者介绍说,要让“国之重器”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打得更准、隐藏得更好,军用共形天线制造技术难关就必须攻破。
自2015年开始,方杰带领团队进行艰难攻关。共形天线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是天线辐射面。如何制备高附着力的天线辐射面图形?在研究之初,无技术、无设备、无场地,方杰带领的团队在“三无”条件下,开启了探索之路。
一丝不苟的方杰 受访者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吃过无数闭门羹,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团队探索路上的绊脚石。”就在团队看不到希望和方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方杰发现了一种新的布线技术,但存在着可靠性问题。
“我带领团队朝着这个方向,开展了上千次试验,不断地优化工艺参数与工艺方法。”方杰说。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解决了附着力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可靠的布线技术能力。
不过,材料受热时存在热影响区,致使电路图形精度难以提高,其图形精度较差,传输高频信号损耗较大,又不能满足传输需求。
“团队最后通过充分的试验,彻底解决了电路精度控制的问题。”
2019年,有一个项目对产品需求量大,除了天线外,系统所有零部件都已处于待装配状态。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方杰和团队成员决定挑灯夜战。大家在显微镜下,照着高强光,用手术刀对天线做手术---把镀瘤一点点全部祛除。在连续工作了28小时后,按时将天线交给了系统,保障了系统顺利装配与交付客户。
方杰告诉记者,通过6年多的研究与攻关,运用该成果制作的共形天线, 目前已经应用到诸多军民产品上,填补了我国复杂曲面天线制备技术的空白,提高了电子战产品的作战性能。改变了5G通信、汽车电子、可穿戴装备的产品形态。
回首创新之路,虽满目荆棘,但成果满满。方杰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软著1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方杰个人获得了“成都市百佳职工创客明星”等荣誉称号。
来源:中工网
●王树林:大机器时代的拓荒者
●方寸斗室里的“大个子”
●在化工生产一线 做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许振超: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
●“全运第一隧”闪耀工匠之光
●车工状元“点钢成金”
●许振超:当个好工人 建设好国家
●刘加纯:“磨剑”20年 终成“风机华佗”
●“打工妹”刘家秀:从“融入城市”到“让城市更美好”
●赵巧娟:32年穿好“一根针”
来源:gh_25a80a94f2b3 智慧蓝领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NjE2MjIzMQ==&mid=2247488144&idx=2&sn=174fbbffa97e8a53c1417532be9f743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