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骏组报道Syt7参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新分子机理

用户710681 2021-07-08

 2021年7月6日,《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姚骏课题组完成的题为Synaptotagmin-7-mediated activation of spontaneous NMDAR currents is disrupted in bipolar disorder susceptibility variants的研究论文,阐述了Syt7通过诱发谷氨酸的自发释放参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基础,已被发现在神经发育、大脑功能稳态和神经疾病中广泛发挥作用。递质释放大致分为动作电位驱动释放和自发释放两种类型,递质的自发释放虽然不依赖动作电位,但绝大多数自发释放事件仍然由钙离子激发。过去二十多年中,研究者共发现两种在自发释放中起作用的候选钙感受器蛋白,但领域内对此两种蛋白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因而,自发释放的详细机理仍然有待阐明。

 姚骏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Syt7可能是导致双相情感障碍(BD)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Mertens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20; Wang et al., 2020 )。此前,Syt7曾被发现在动作电位诱发的递质释放中扮演钙感受器的角色。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CRISPR interference多重基因敲低技术(Zheng and Shen et al., 2018)在海马神经元中敲降自发释放的两种候选钙感受器蛋白后,发现自发释放仍然大量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敲降Syt7,则可使自发释放频率大幅下降,说明Syt7可能在自发释放中起作用。随后,作者针对Syt7可与Sr2+起反应触发囊泡融合的特殊性质,在海马脑片中进行Ca2+/Sr2+的快速切换,并观察同一神经元对Ca2+/Sr2+转换的反应,发现Sr2+可以使野生型(WT)神经元的自发释放频率大幅上升,但却会使Syt7基因敲除(KO)神经元的释放频率上降。随后的钙结合位点突变和钙浓度梯度测试等一系列实验,均证实了Syt7在海马神经元的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自发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后,作者探究了Syt7的这一功能的生理意义。在作者的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Syt7处于突触前活性带的边缘区域,其介导的谷氨酸释放通过专一性激活突触后同样处于边缘区域的GluN2B-NMDAR,是BD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者进一步检测了Syt7介导的自发释放,发现和其它两类钙感受蛋白激发的自发释放相比,Syt7诱发的释放可以特异性激活GluN2B-NMDAR,从而可能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此后一系列实验中,作者以BD病人iPSC分化的海马神经元为模型,检测了病人神经元中的自发释放的性质,并采用基因嵌合突变技术改变了Syt7在小鼠突触前膜上的定位,一系列实验结果均证实了Syt7在BD病人神经元和小鼠神经元中能够通过诱发谷氨酸自发发释放激活GluN2B-NMDAR (图一)。

20210708091730_a4be10.jpg

图一 |Syt7介导的谷氨酸自发释放特异性激活GluN2B-NMDARs

  综上,本研究阐明了Syt7可能通过诱发谷氨酸的自发释放参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分子机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王秋文是本文第一作者,清华-IDG/麦戈文脑研究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骏研究员是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王颖菡、汪兵、卢思瑶和生命中心博士生陈运为本项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brainnews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EyOTE3OQ==&mid=2649599606&idx=4&sn=8d9ecb046f5d52f4b658232f46f5f30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神经元 自发反应 Syt7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