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后的在建“二代+”核电机组什么样?快来看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8-05

勇为国产化先驱 坚持创新道路不变

探访我国最后的在建“二代+”核电机组


7月31日21时32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试验,正式具备商运条件。红沿河二期工程建设5号6号两台机组,5号机组于2015年开工建设,当前5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6号机组正在进行热态功能试验。红沿河5号机组并网后,6号机组将为我国唯一在建“二代+”核电机组,该机组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发电。本报记者在红沿河5号机组商运之际,前往红沿河核电站,探访我国最后的在建“二代+”核电机组。



引领第一轮发展高潮  形成完整配套工业体系


通过严格的安全排查后,记者进入到红沿河5号机组的主控室。记者看到该主控室虽是密闭空间,但是却有着“蓝天白云”。红沿河公司运行三处工程师王天旭告诉记者,这是我国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人性化设计之一。


据广利核总经理江国进介绍,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的“神经中枢”,控制着核电站260多个系统、近万个设备的运行和各类工况处理过程,对于保证核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它代表着我国装备制造技术在控制领域的发展水平。当前,“和睦系统”已广泛应用在包括红沿河5、6号在内的国内多个机组中,实现了从第二代核电技术到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应用覆盖,“和睦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装备可靠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了检验。


数字化仪控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核电关键设备的代表,中国核电企业也通过“二代+”核电机组的批量化建设掌握了核电站的设计技术和装备制造工艺,形成了完整的核电配套工业体系和能力。目前,“二代+”核电站国产化率普遍超过85%,绝大部分核岛主设备均实现了国产化,并且达到了8—10台套的批量制造产能。

 

最重要的是,“二代+”核电技术在中国核电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了第一轮核电发展的高潮,加快了中国全面掌握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技术,基本形成自主技术品牌核电站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制造国产化能力,并加快了我国核电自主化进程。在目前的核电发展第二轮高潮中,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接替了“二代+”扮演主角。


纵观中国核电的发展,二代+核电技术为中国核电积累了经营、培养了人才、创新了技术……不仅降低我国对国外进口设备的依赖、加快国产化替代的步伐,还将大幅降低核电建设和运维的成本,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二代+核电技术让中国核电企业有了充足应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资本,也从侧面为我国核电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



来源:cnsgfwx 中国核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M1OTUxNg==&mid=2650352814&idx=2&sn=898594f9cd3afa90c86c016b01ff472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