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和: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不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13

来源: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责编 

据新华社报道,在1月9日“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之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11日晨发通报中称,通过对现有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截至2020年1月10日24时,初步诊断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其中重症7例、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1月10日,在“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体检验结论公布后,《中国科学报》刊登了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饶子和的专访,邀其对冠状病毒研究进行了详细解读。

Q

A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160320_89f33e.jpg


饶子和

《中国科学报》:2003年非典后,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2002年以前,虽然冠状病毒对畜牧业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SARS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

SARS冠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发人类的重大疫情。

在沉寂了10年之后,MERS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这一次,新型的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的病例。

这几次和冠状病毒交手,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报》:围绕冠状病毒的科研,科学家近几年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做?

饶子和:针对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疾病,科学家近年来在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以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发现SARS病毒和MERS 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发现SARS病毒和MERS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主要受体分别为ACE2和DPP4(也叫CD26),随后分别解析了病毒表面蛋白与人体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阐明了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解析了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等关键药物靶点的三维空间结构,设计和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广谱抑制剂,并阐明了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和传染病防控一起,为我们应对冠状病毒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这次冠状病毒出现后,我们并没有像2003年非典时那么紧张和恐慌。相比2003年,我们的预防体系、科研体系以及对冠状病毒的了解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更加胸有成竹。当然,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还是要继续研究。

《中国科学报》:对于冠状病毒后续的科学研究,你认为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饶子和:2003年以后,针对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脚步稍慢,以至于目前未开发出可以上市的特效药。制药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项工作。做出药之后,病没有了,药往哪里放?因此,我认为,科学家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我们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应加大推进药物研发的力度,以应对今后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疫情紧急状况。

实际上,我们的团队从2003年以来,没有放松过对冠状病毒的研究,还是一直咬着这个方向往前走。同时,国内还有一批科研团队在集中攻克冠状病毒的难题。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李晨阳 丁苏雅

12

关于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八、第九、第十届理事长,第六届贝时璋奖得主

研究方向

与人类感染相关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与病毒的三维结构研究,以及从事创新药物治疗的开发。饶教授主要从事与人类感染相关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与病毒的三维结构研究,以及从事创新药物治疗的开发。

迄今为止,饶教授已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335篇,被引用逾12,000次。他的研究涉及众多新发、再发人类疾病病原体,例如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SAR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甲型肝炎病毒(HAV)、手足口病毒(HFMDV)、寨卡病毒(Zika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及疱疹病毒(Herpesvirus),在了解病毒生命周期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来源:BSC-1979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E1NTQ5Mg==&mid=2649498997&idx=1&sn=6bce6295404664e9c0e7da7c3a81bd3a&chksm=87d58cfeb0a205e80a43efb73d4fbd653bc5da583930a2cf59d764bb21ca7acded15e9c99e0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