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05



2021年09月03日 10:00,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出席发布会。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有关情况介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要求,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2019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是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该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掌握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和变化发展趋势,指导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和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开展学校体育、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该调研工作自1985年起,每5年开展1次,分别于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开展了第二至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

  一、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

  本次调研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3个地市1258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学生374257人,覆盖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调研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24项指标。调研包括检测项目和问卷调查。调研实施过程中,先进行体检项目测试,再进行体测项目测试。对体检样本中的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研学生按城、乡、男、女分四类,每周岁一个年龄组。

  (一)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优良率较高的地区为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3—22岁年龄段学生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5.1、1.8和0.2个百分点,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

  (二)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52 cm、1.26 cm、1.69 cm、0.95 cm和0.81 cm,体重增加0.61 kg、1.73 kg、2.52 kg、2.52 kg和2.86 kg,胸围增加0.53 cm、1.01 cm、0.99 cm、0.82 cm和1.54 cm。各年龄组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72 cm、1.24 cm、0.97 cm、0.80 cm和0.62 cm,体重增加0.70 kg、1.64 kg、2.28 kg、1.99 kg和1.67 kg,胸围增加0.52 cm、1.03 cm、1.38 cm、0.95 cm和0.83 cm。

  (三)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肺活量显示人的心肺功能,肺活量大的儿童,身体供氧能力更强。近10年来,全国学生肺活量持续增加,初中生增长最为明显。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男生肺活量分别增加82.5 ml、153.6 ml、209.7 ml、161.2 ml和92.3 ml,各年龄段女生的肺活量分别增加105.3 ml、166.0 ml、187.2 ml、147.0 ml和102.2 ml。

  (四)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小学生和初中生改善较其他年龄段明显。与2014年相比,2019年各年龄段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增加1.9个、1.9个、1.8个、1.6个和1.0个;7—12岁男生斜身引体增加0.7个。中学生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有所改善。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13—15岁、16—18岁男女中学生50米跑成绩有所提升,分别提高了0.09秒和0.01秒;13—15岁女生800米跑成绩提高4.49秒,13—15岁男生1000米跑成绩提高6.50秒。

  (五)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2019年我国6—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近10年来,各年龄段男女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分别下降2.1、1.6、2.4、2.6和2.3个百分点。

  二、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生长潜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身体形态指标和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从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转变。

  (二)政策措施牵引带动学生体质与健康。一是校园足球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9.2%,高于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22.3%。二是中考体育的强化增加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比率,初三学生为42.7%,高于高一学生的30.6%。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初三学生为29.2%,高于高一学生的22.6%。

  (三)家校协同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对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高于没有得到父母支持的学生。学校体育锻炼安排和用眼卫生指导等至关重要,每周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达标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他学校,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的学校的学生近视风险低于其他学校。

  (四)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改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保证每天足量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等对增强身体素质、预防超重肥胖和近视发生有积极影响。每天能够保证1小时以上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7.4%,显著高于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学生的17.7%,每天睡眠充足学生的近视率为47.8%,显著低于睡眠不足的学生的67.8%。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此次调研也发现了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一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分析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精准把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靶向施策,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各地和学校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督促指导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推进高校体育评价改革,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二)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指导各地和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卫生条件保障,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三)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导各地和学校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四)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出台建设标准,试点先行,落实各方责任,提升学校的健康促进能力,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机构,以学生健康、学校健康支撑服务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


深化体教融合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21年7月13日,召开了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孙春兰副总理对体教融合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一、健全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8月,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不断完善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二是注重政策保障研究。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整合工作,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建设青训中心、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推进新型足球学校建设。

  二、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明确改革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目前,建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43010所。二是保障课时抬高底线。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三是优化课程提升质量。2019年,启动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2019年开展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

  三、完善竞赛体系。一是以校园足球为先导,完善赛事体系。从2015年6月联合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来,出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着力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选拔体系。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每年组织校园足球、篮球等项目夏(冬)令营,从2018年起,共有近2万名初高中学生获得国家等级运动员称号。二是做好相关赛事整合和保障工作。整合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不断构建和完善篮球、排球、冰雪等项目的赛事体系。

  四、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按照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路径。一是推进中高考体育改革。指导各地进一步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二是构建立体评价体系。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工作。

  五、加强条件保障。指导地方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要求,加强条件保障。一是“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推动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特岗教师等渠道,补充体育教师。经过努力,“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增加到59.5万,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体育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二是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2020年,印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器材配备标准》《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规范》。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截至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92.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为96.8%,较“十三五”期间大幅度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各项政策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着力解决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问题,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来源:Sports_Academic_Res 体育学术研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E4Mzc3MA==&mid=2650911635&idx=2&sn=9f8ee7c093dd76d3e39b0d93e32af52f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