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研究证实移动卒中单元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结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且致残率高。卒中发生后4.5 h内静脉输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院前急救等环节的时间较长,导致在溶栓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因而疗效不佳。

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这一治疗模式能够早期完成影像学检查并开始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结局,减轻后期的康复治疗负担。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配置了MSU,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相关学会制定了《“移动卒中单元”中国专家共识2019》,推动了我国MSU的发展[1]。但MSU能否改善AIS患者功能结局尚不明确。

2021年9月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登关于MSU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的论文,其结果提示MSU组的90天效能加权功能结局优于标准急救管理组。我们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深入解读本项研究。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美国每年约有795,000人罹患卒中,卒中仍是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据估计,到2030年美国将增加340万名成年卒中患者,患病率较2013年增加20.5% [2]。既往研究表明,卒中发生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尤其是在发病60分钟内)静脉应用t-PA及血管内取栓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可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MSU这一概念在2003年首先由德国的Fassbender提出,其作为针对AIS的一种新诊疗模式,集合了车载移动CT、实验室检测设备、专业卒中救治人员及信息化支持系统,为缩短发病至治疗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提供了潜在可能性。

既往的研究结果证明MSU可以提高溶栓率及加快t-PA治疗速度,而对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报道较少。2011年开始在德国柏林开展的PHANTOM-S随机对照研究提示MSU较常规院前转运可显著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OTT,死亡及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然而在90天功能结局上未形成显著差异[3]。在Kunz等人于2016年发表的登记研究中,两组间的90天良好结局也未见显著差异[4]。

MSU造价高昂,对配备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仅能覆盖少数城市的几个站点,所以上述不尽如意的结果让MSU的探索一度陷入低迷。但在2017年发表的PHANTOM-S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中,MSU救治模式可将“黄金一小时”溶栓的患者比例提高近10倍,而这部分患者较更晚溶栓的患者更有可能离院回家,短期预后得以改善[5],又为院前MSU卒中急救模式的应用带来曙光。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于2021年9月9日报告的BEST-MSU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群集对照研究,旨在比较MSU与标准急救管理模式(EMS)在符合t-PA治疗指征患者中的临床预后。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结局为符合t-PA适应证的患者在90天时效能加权改良Rankin量表(utility weighted 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次要结局包括所有符合t-PA治疗指征患者和所有接受t-PA治疗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变化、24小时NIHSS评分较基线改善30%、符合静脉t-PA治疗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占比以及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安全性终点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及有症状的假性卒中患者接受t-PA治疗。

研究自2014年8月开始在美国7个城市开展入组,历时6年完成,共纳入1515例患者,1047名患者符合t-PA治疗的适应证。EMS组较MSU组纳入了更多的男性患者(52.1% vs. 47.5%)及病前无症状患者(67.0% vs. 61.4%),其他特征包括中位年龄、NIHSS评分、种族、既往TIA或卒中史以及入组站点构成均较相似。在符合t-PA治疗指征的患者中,MSU组和EMS组分别有599例患者(97.1%)和342例(79.5%)在4.5 h内接受t-PA治疗。

MSU组和EMS组的90天平均效能加权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0.72±0.35和0.66±0.36(合并差异,0.07;95% CI,0.03~0.11;逆概率加权校正合并差异,0.08;95% CI,0.04~0.13)。在所有入组患者中,MSU组和EMS组出院时的平均效能加权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0.57±0.37和0.51±0.36(合并差异,0.06;95% CI,0.03~0.10;逆概率加权校正合并差异,0.07;95% CI,0.03~0.11)。

在符合t-PA适应证的患者中,采用校正后的logistic回归方法对90日时的效能加权改良Rankin量表二分评分(≥0.91或<0.91,约等于改良Rankin评分≤1或>1)进行分析,合并比值比为2.43(95% CI,1.75~3.36;P<0.001),在进行或未进行逆概率加权的模型中均有利于MSU组。在符合t-PA适应证的患者中,MSU组和EMS组90日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或1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55.0%和44.4%。在整个队列中,出院时效能加权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91的校正后logistic回归合并比值比为1.82(95% CI,1.39~2.37;P<0.001)。这些结果提示MSU组中获得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高于EMS组。

在次要结局中,MSU组和EMS组24小时NIHSS评分较基线改善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5.0%和67.8%(比值比,1.45;95% CI,1.10~1.93;逆概率加权调整比值比,1.45;95% CI,1.09~1.91)。发病至t-PA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72分钟和108分钟,发病1小时内溶栓比例分别为32.9%和2.6%,从报警呼救到开始介入取栓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分钟及132分钟。另外,到达急诊至开始介入取栓治疗的中位时间则分别为76分钟和94分钟。尽管MSU组较EMS组的急诊至手术桥接用时稍短,MSU组的介入率及开展介入手术的速度并未表现更优。最后,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接受t-PA溶栓患者中均有近2%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该项研究通过前瞻性的多中心群集对照研究,发现经MSU运送至急诊的AIS患者的效能加权的残疾结局更优,与Ebinger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进一步肯定了MSU在实际院前救治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MSU周与EMS周的纳入评判人员不同,EMS周仅由护士完成入组,EMS周收集的基线NIHSS评分为推测得出,与MSU周的直接评估不一致,存在偏倚;其次,MSU与EMS两组的警报来源不同,导致两组患者数量分布不一致;同时,患者是否符合t-PA治疗的条件在分组后才进行评估,对评估者透露分组信息可能造成偏倚。

另外,本研究的病例入组区域主要集中在休斯顿,数据可能无法代表农村地区情况,人群的代表性有限。最后,本研究的一大局限在于其分组设计的非随机性,并未在个体水平进行随机分组;尽管采用了观察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事后根据倾向性评分拟合不同分组的回归模型,但会对结论证据强度有所影响。未来尚需开展设计更完善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论证MSU对患者功能预后有无改善。

时间就是大脑,MSU的快响应、高集成、强保障为缩短AIS发病至治疗时间带来可能。欧美国家卒中院前救治模式更为成熟,溶栓率及OTT均在较高水平,MSU带来的潜在获益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样本方能得以体现。MSU作为一种更高效的卒中急救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始推广应用,并实现了相关设备的国产化,有望为我国广大急性卒中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来源:NEJM医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c4NzU0MQ==&mid=2247504741&idx=1&sn=c852acb76ee495d9beae91cafbcaf5d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患者 msu PA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