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加好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29
iNature驯化和育种重塑了鸡的基因组结构,但在这些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元素的保留和丢失仍不清楚。
因此,家鸡不仅仅从红原鸡进化而来,而是多个原鸡混合形成的品种。
而现在家鸡的参考基因组仅从一只红原鸡测序组装而来,当前的参考基因组(GRCg6a)不能够覆盖所有家鸡的遗传变异。
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的表型变异是由基因组结构变异导致的,因此,构建鸡的泛基因组,不仅可以完善鸡基因组,而且可捕获更多的结构变异,用来解析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
该研究共使用了868只鸡的二代测序数据。
其中,359只鸡的数据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于2003年建立的固始-安卡鸡F2代资源群以及保存的固始鸡、淅川乌骨鸡保种群,509只鸡的数据来源于公共数据库。
基于“Reference-based Iterative Mapping and Assembly ”方法,利用664只鸡的数据构建了首个鸡的泛基因组,发现有~66.5 Mb的序列在目前参考基因组中不存在。
全基因组PAV(Presence/Absence variation)分析发现:选择、杂交和遗传漂变因素均可以重塑群体的PAV特征。
另外,PAV-GWAS 和功能研究发现,IGF2BP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着L1和L2两种突变类型,与鸡多个生长/体尺性状显著相关,并对相关数量性状的表型方差贡献很大。
长期以来,康相涛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地方鸡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本项研究构建的泛基因组,将为我国地方鸡生长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解析、资源鉴定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首次解析的位于27号染色体上影响鸡生长性状主效基因IGF2BP1的致因突变的分子标记,将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种业振兴,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来源:iNature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E3MjUyOA==&mid=2247536511&idx=6&sn=efdaf60dfa5b47d7e93b61cf5cadf5df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北京基因组所等揭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遗传病因
Prokka:快速原核基因组、宏基因组基因注释
棉花基因组变异与纤维性状遗传研究获进展
863个基因组揭示家鸡由滇南亚种原鸡驯化而来
北京基因组所等揭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遗传病因
遗传学:美洲蟑螂的基因组
遗传学:解密古埃及木乃伊基因组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863个基因组揭示,家鸡由滇南亚种原鸡驯化而来
“第九届《遗传》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科学》: 新型遗传学手段促进个体化基因组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