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毒攻毒——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05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少见的,偶发的面部疼痛,呈现为电击样、闪电样、刀割样疼痛。

    疼痛可扩散到三叉神经的某一支或多支,上颌支、下颌支最常被累及。

     三叉神经痛年发病率为女性5.7/10万人,男性2.5/10万人,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三叉神经痛。

    发病高峰在50 - 60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三叉神经痛往往突然发生,并随着时间,疼痛缓解的时间越来越短,疼痛发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65%的患者第一次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后,第二次发作的时间不超过5年,77%的患者在10年之内会发生第二次三叉神经痛。

     口服药物治疗包括:一线药物 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二线药物 巴氯芬或拉莫三嗪;三线药物 左乙拉西坦、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托吡酯。

    如果三种以上药物治疗均无效,或者药物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神经根切断术及伽马刀放射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也存在面部麻木、脑脊液漏、小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复发率也是逐年升高。

     A型肉毒毒素在医疗美容中被大家所熟悉,上世纪80年代开始,BTX-A被广泛用于治疗面肌痉挛、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美容整形等领域。

    2002年,Michel医生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发现对患者同时合并的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后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A型肉毒毒素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这一治疗方案也开始被广泛应用。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罗蔚锋教授和南通大学刘通教授课题组发现Toll样受体与A型肉毒毒素缓解三叉神经痛的关系。

    揭示了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2介导的神经免疫炎症来缓解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机制。

    在本实验研究中,课题组利用远端眶下神经的慢性收缩损伤建立了一个改良的小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然后利用行为学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外周单侧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双侧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伴随的焦虑样行为。

    随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发现,三叉神经痛引起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核部位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Toll样受体2及其下游髓样分化因子(MyD88)表达上调,导致小鼠手术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核炎症因子表达升高。

    外周单侧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下调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核中Toll样受体2及其下游MyD88和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小鼠手术后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核神经元的激活。

    之后在Tlr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上建立了相同的三叉神经痛模型,发现Tlr2-/-小鼠的双侧机械痛超敏反应明显降低,MyD88的表达也明显下降。

    因此,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能对三叉神经痛及其合并焦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http://doi.org/10.1186/s10194-021-01254-2)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和运动分会供稿


来源:CNS1995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IyMzI1OQ==&mid=2247488915&idx=7&sn=4dff6bac5621fdd4884ec419f4d58dd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