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2-22

深化学术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和完善这一系统工程中,学术评价工作扮演着“指挥棒”角色,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风向标。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成为阻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破五唯”,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当前,学术研究与评价的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为切实解决“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提供了契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将成为学术评价体系的鲜明标志。

学术评价体系的“破”与“立”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内容非常广,对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理论和实践价值、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等方面,要以多种视角、多种机制、多种手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

“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国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更为构建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的学术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评价的作用显而易见。没有评价介入学术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考核就没有办法衡量,人们也不知道这一活动的最终效果怎样。”谈及学术评价问题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的回答言简意丰。

“从功能的角度看,学术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学术评价对于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15000多字的文献材料,以“学术评价重要地位”“存在问题”“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为关键词梳理而成,信息量很丰富。在他看来,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一是树立正确的学术导向,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二是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研究人员自觉提升服务国家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就要对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短板做好“破”的工作。从评价工作实践看,其不足表现在理论支撑较弱、行政化评价过度强化了学术评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评价体系在罚劣汰劣方面的作用不够、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不能兼顾等;从评价的体制机制看,科学系统的机制和制度、良好的交流或批评机制、成果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机制等均没有形成;从不科学评价导向引发的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后果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等“身”者多、等“心”者少,有“高原”而没有“高峰”。

实现学术评价的科学权威、公开透明,要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做好“立”的工作。在三江学院副校长王小锡看来,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学术水平以及具有创新意味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展现不同地区或单位的整体学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短板,进而科学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重点选题和主要目标,引导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展开学术研究,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而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

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工作不仅重要,而且难度大。不同的学科会产出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成果有不同的展现形式,其评价方式都存在差异。荆林波举例说道,考古学者在考古现场发现一个拓片,历史学者整理了一本古籍,哲学学者提出一个思想,经济学学者用数据模型验证了一条尚未得到证实的定律……由于评价对象和范畴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以及学科间的鸿沟,导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非常困难。尤其是,当同一研究机构的学者产出不同形式的学术成果,再把这些成果放在一起评价时,这就更加剧了学术评价的复杂性。

此外,不同成果间的比较也非常复杂。“获得领导批示的智库要报,耕耘十余年的学术专著,发现某项理论的期刊论文,这三个成果哪个更重要?评价的价值导向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荆林波说,由此也要求学术评价需要在厘清其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学术评价的本来意义在于评判学术的进展、鉴别学者的贡献、规范学术行为、激发学者的创造力,以达到引导和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的。

应该如何科学认定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成果评价是开展学科、机构、人才等学术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是从根本上提升学术成果质量的基础。有学者说过,历史上人文社会科学经典和学术大家并不是“评”出来的,更不是靠别人吹出来的,而是在经历漫长的学术沉淀和社会历史检验后逐渐被认可的,即使在当下获得较好评价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凝聚为广泛的共识。在采访中,王小锡和王文军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问题。他们建议,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评价应适当拉长评估周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检验再评价或评奖,评价效果会更有针对性、更到位,也能够让评价结果更能经得住学术发展史的客观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文军表示,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立竿见影地产生社会影响,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大多数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中的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得到反复验证。基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是科学界的共识。

针对如何改变我国目前学术成果评价的现状,王小锡提出,研究成果要力求有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要有在一定时间内的学术影响、实践检验和社会的认同;要坚持专家推荐成果与学界同行盲审成果相结合,逐步取消自我申报环节;要与同学科其他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成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展示成果的学术水平;作者要公开说明成果的创新观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等,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评价的偏颇或错误。

在荆林波看来,学术评价是一个全过程评价。在前期积累方面,学术成果要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符合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传承。在研究过程方面,学术成果的数据、调研、文献、方法等要非常扎实、经得起推敲。最重要的就是学术成果必须有创新,有真实的学术增量。

那么,应当如何评判学术的进展,鉴别学者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早已明确指出:“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著作等“身”,本是对学者著书立说成果之丰硕的一种称赞,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学者的勤奋努力。但若以著作等“身”为目标,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不仅会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还会滋生抄袭、造假的不良风气。而著作等“心”,则是要用真心来做学问。这个“心”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是为个人眼前利益作“稻粱谋”的功利心、虚荣心,还是为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计的责任心、事业心,不同的“心态”深刻影响着学术生产行为,也决定了“学”与“术”关系的成色与产出效果。

学术发展离不开学术评价

没有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创新和发展。荆林波提出,学术评价体系要有一套学术评价理论;要建立国家标准,并将其与国际标准对接。

如何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王小锡表示,首先,学术评价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价理念和评价制度。如学术评价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评价的原则和目的应支持学术创新;评价的运作机制应公开、客观、科学,经得起同行、专家甚至社会的质疑等。其次,学术评价要创建学术赞许和学术批评的专门平台。学术评价需要赞许和认同,这是学术发展和学术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但学术评价更应当包括平等商榷基础上的学术批评。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批评是学术评价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可以促进科学观念的形成,推动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真正的学术批评全面展开之日,就是我国学术全面繁荣之时。

具体到评价实践工作中,信息不对称常常是社会评价与专业评价出现分歧的主因。“因此,应建立和完善项目立项和结项的信息公开制度、评审专家的质询制度、科研诚信的问责制度等,进一步做好评审信息公开工作,从而保障评审专家能够充分了解社会评价各种可能的结果,并运用专业能力作出科学的评价,让少数人的专业评价获得多数人的社会性认可。”王文军说。

量化分析和质性评价,也是评价实践不可或缺的评价方法。王文军认为,质性评价是主导,量化分析是基础。两种评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对思想产品做出符合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在大数据兴起的研究背景下,两者互相融合可以成为凝聚共识的最优模式。荆林波表示,一个完整的评价理论体系应当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定量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定性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学术评价的主体,要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各层次成员平等拥有参与评价、监督评价的权力,保障评价活动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王文军进一步分析说。

“文以载道”,思接千载,学术与国运同盛衰。在全球化深度发展进程中,大国发展与强国建设共时性地汇聚于新时代与新征程,这决定了与历史和现实同频共振的学术发展无法自外于国家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有机嵌入时代发展的宏大逻辑中,才能切实肩负起薪火相传的智慧使命。同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才能不断建设好“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从而为“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术事业是国之大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务之一。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是增强学术生产力、激发学术创造力、提升学术传播力的核心工作。

心怀“国之大者”,是新时代指导一切学术工作的指挥棒。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对学术发展的固本培元、居安思危、稳中求进,具有极强的现实引导效能。扎实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学术评价工作高质量发展,不只是要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更重要的是打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为强国大业和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江苏智库

来源:江苏智库

原文链接:http://www.jsthinktank.com/zhikuyanjiu/202202/t20220218_7425477.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成果 学术 社会 评价 哲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