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诊断病理学助力肿瘤研究与诊疗飞跃——院士专家齐聚重庆探讨肿瘤研究前沿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3-30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3月28日—29日,第十一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暨金凤肿瘤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国内肿瘤研究领域的40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肿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诊疗的最新成果交流探讨,展示中国肿瘤领域原创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

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肿瘤研究诊疗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癌症发病率、病死率全球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表示,全球围绕肿瘤诊治已有200多年研究历史、千百万篇研究论文,但无论是肿瘤早期诊断还是有效治疗,目前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包括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炎症密切相关,系统研究‘炎—癌’恶性转化是实现肿瘤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王红阳表示,通过十年努力,我国消化道肿瘤普遍五年生存率从30%提升到40.5%,但和其他国家66%的生存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角度,她主张肿瘤研究的重点要前移,关注从炎症向癌症的转化、癌前病变和癌症的早期筛查诊断。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詹启敏看来,肿瘤研究和肿瘤临床诊断治疗是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简单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都面临着很多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出现,已经有包括白血病等部分肿瘤可以被治愈,不过食管鳞癌的诊疗还缺乏有效的分子靶点和分子分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食管癌是中国高发特色癌种之一,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约55%。其中,食管鳞癌是其主要病理类型,占90%以上。詹启敏介绍,该团队在食管癌组学分析及肿瘤恶性进展的新机制、聚焦食管癌微环境重塑、聚焦细胞周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研究,首次揭示了食管鳞癌基因组变异特征,对深入研究食管癌发病机制、药物研发及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经有多个成果推到临床实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食管癌患者的诊治。

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创新技术推动诊疗病理学发展

“传统诊断病理学正在向‘下一代诊断病理学’迈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凤实验室主任卞修武表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大数据信息分析、分子病理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等技术进步及其应用,临床医学发展迈向精准诊疗时代。

他表示,“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以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病灶活体可视化与“无创”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实现对疾病的“最后诊断”,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形成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

“经过我们不断的研究,现在癌症的诊疗已经从1.0版本升级到2.0、3.0版本,对于癌症的研究和诊治手段不再是孤立的,需要更大的视野和学科交叉融合,比如肿瘤免疫微环境与靶向的研究、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研发等。”大会秘书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靶向治疗实验室主任刘强表示,这些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金凤实验室已经有了相关的布局和规划,如果从肿瘤研究角度,金凤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他建议要瞄准肿瘤诊疗的关键领域,开展大量基础性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从而推动我国肿瘤研究和诊疗技术的进步。

金凤实验室负责人表示,金凤实验室作为重庆重点建设的高能级平台,重点围绕恶性肿瘤、脑疾病这两大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已经建设有疾病表型组平台、智慧病理平台、单细胞多组学平台、纳米合成平台、金凤华大时空组学平台等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平台,将加快吸纳全球顶尖人才,推动开放合作,加快促进科学、技术、工程深度有机结合,力争在生命健康基础研究领域产出更多的原创成果。